首页 >> 主旨发言

李树峰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18-08-17

1L7A4949.JPG李树峰 

8月19日,李树峰以《风景摄影中的自然观念与观看方式》为题,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摘要:

李树峰提出了四点期待:

1.更加科学地探究风景摄影的内涵与外延,避免陷入“风光”与“风景”、“糖水”与“苦水”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争  ——期待用关于时空结构和自然观念的最新科学成果解放头脑,“风景”是无限的。

2.避免陷入中西作品孰高孰低的意气之争——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自信。

3.避免避免陷入“新”与“旧”的单向度颠覆与替代——走出“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的理论循环。

4.避免陷入“唯心”与“唯物”的传统概念之争——立足于影像本体的规律性探索更有意义。

风景摄影中的观看方式

1.作为共同认知的对自然的仰慕与礼赞

宏大叙事  —— “颂”

2.专题性、个人化的与自然的亲切对话

中景与小品及其系列 ——“雅”

3.随机性、邂逅式的直接采集

散片—— “风”

4.近些年当代影像艺术中,有类型化的提炼与拍摄,体现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批判  ——“思”

不管是风光摄影还是风景摄影,不管采用什么影像手段,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无间”所达到的或混茫或澄明的境界,是主客观交融的精神境界,不是现实世界;是“澄怀观道”的心灵感应,我们可以在无为的状态里体验,却无法当作现实。

回顾中国风光摄影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风光摄影创作观念的演进。从对国画的单纯模仿到营造意境,从黑白抒情到彩色呈现,从着力加强空间透视到采用区域曝光突出层次和控制影调,从国画式集锦合成到用长画幅在特殊光线下扫描取景,再到目前某些摄影创作中有意识地消弥空间深度和结构方向的形式主义摄影,可以说,追求意境与追求自然的质感一直是风光摄影的两极要素。在近百年的观念嬗变中,我们不难看出血脉的传承、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1984)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观念的渗透。

从摄影者看,拍摄风光照片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自我、返璞归真的体验过程。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已经发生很多变化。风光摄影家到自然中寻求一种关系,通过自己的找寻来体验自主性,在广袤山野中凝视一枝花茎上的绒毛,从一粒沙石神游世界,意境和质感是他们关注的两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而在这个摄影作品被复制使用、成为泛滥的没有历史感的文本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恰当方位。

从风光作品的使用价值看,其可成为自然替代品,改进环境形象。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虽然能够改造自然,但一直把自然作为尺度和环境来衡量自身进步。摄影术的发明,使人类有了把自然的片段“搬运”到个人生活和人工环境中的方便手段。自然风光摄影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本,遂成为人工环境中原始自然的替代品,可以灵活地运用在各种场合,镶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不但是人类工业成就的确证,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美化,而且是原始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的调和剂。

新时代需要树立新自然观

1.绿色、共享、和谐

2.自然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可持续

3.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4.树立在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上平等的新自然观

5.在风景摄影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和流露新自然观和生态文明理念


微信图片_20180817114458.jpg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摄影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国内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多次担任北京国际摄影周、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等学术主持人,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第三次修订)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摄影艺术概论》等,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百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