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专访】第11届金像奖获奖者:杨国美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甄妮 2017-01-13

“双诞”过去没多久,某天脑子里突然跑出了这样的问题:拉圣诞老人的鹿是麋鹿吗?

于是在互联网上展开了搜索…… 

答案是否定的!想一想也是,丝绸之路虽然自古就打通了中欧贸易之路,然而在运输较落后的年代里,圣诞老人为了送礼物每年从中国进口好多的鹿,这成本也太高了吧。 

然而,麋鹿(俗名“四不像”)和圣诞老人的坐骑(即驯鹿)确实是一个大家族里的两个堂兄弟。

麋鹿(Elk)比驯鹿(Reindeer/caribou)长得略霸气:

7.欣欣向荣(杨国美摄).jpg

麋鹿(图片作者:杨国美)

 

u=1999683742,1983699011&fm=23&gp=0.jpeg

驯鹿(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另外可以看看国外网站对二者的对比:

1.jpeg

由于麋鹿长相非常特殊,它的犄角像鹿,面部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但整体看上去却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故获得“四不像”的美名。相传,《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座骑即为"四不像",给这种珍稀动物增添了神秘色彩。与其它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食草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年脱换两次。

“四不像”是中国的特有动物,也是与大熊猫齐名的世界上稀有的“神兽”。正因为如此,它曾有过一段不平常的身世……

有资料表示,野生麋鹿早在三千多年中国的商周代以前就有了,由于大肆猎取,到了清末时期,麋鹿基本绝迹,只少部分存活于皇家苑囿。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

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其时正值清朝末期,朝廷腐败,民生凋敝,外强入侵,清朝尚难自保,更何况麋鹿?终于,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据史书记载,当时八国联军向南攻入了南海子皇家猎苑,并进行了一番劫掠。从此以后,麋鹿在它的家乡就再也没有被发现。那一年,麋鹿在本土宣告灭绝!

随着建国后新中国的繁荣强大,1985年8月,经协商,中国从英国迎归了20头年轻的麋鹿,放养在清代曾豢养麋鹿的南海子,并建立了一个麋鹿生态研究中心及麋鹿苑,这就是所谓的“麋鹿回归故土”。

从1986年起,我国逐步建立起一些专门的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南部黄海之滨的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便是世界上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人工饲养的麋鹿进行野化训练,最终成功地使其以稳定种群的形式在野外生活。

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13年9月,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已从1986年的39头发展到2027头,成为三个“世界之最”,即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虽然麋鹿“回归故土”后“回归自然”,但由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在我国发展还不尚成熟,让更多的人认知麋鹿这种可爱的小生灵,从而通过对珍稀物种的保护激发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80年代,一位网名为“绿缘”的摄影人出现了。

近日,本网联系采访了他。

“绿缘”告诉记者,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当过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什么样的农活都做过,见证过建国以来农村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他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喜悦,于是就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用自己仅有的一台微型傻瓜相机把这些记录下来。后来,他发现自己拍的图片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关注“三农”、重视“三农”,他试着将这些摄影作品投稿,想不到不少作品被《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了,这大大地调动了他业余摄影的积极性。

时值当时在江苏大丰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曲折的命运,使它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也成为了这位土生土长的大丰摄影人镜头的聚焦对象。

而谁想到,这位执著的摄影人“绿缘” 在跟踪拍摄麋鹿的道路上一拍就是30年。

在大丰的方言中,“绿”与“鹿”同音,但这个网名“绿缘”与“鹿缘”并非仅仅音谐之故,“绿缘”说,喜爱麋鹿,更多的缘故是麋鹿本身所折射和体现的绿色文化。

今年,已经70岁的摄影家“绿缘”面对记者,真诚而谦逊,他说,拍摄麋鹿非常有趣但也非常艰苦,有时也有几分危险。麋鹿胆小怕人,放荡不羁,要拍摄它首先要寻找它,而保护区范围大,尤其是野放区港叉纵横,蜱蛇横行,无论春夏秋冬,都须穿着高筒靴甚至渔民专用的下水裤去拍摄,即使如此,仍有随时陷入淤泥而不能自拔的风险。有一次,他在野放区跟踪麋鹿,突然看到两头雄鹿在打斗,兴奋得一个劲地往前冲,一不小心一脚踏进了苇草隐蔽的港叉,幸亏及时后仰,用手上的三角架往左插地稳身,才避免了一场陷入淤泥人机俱毁的危险。摆脱险境后,他的第一反映是赶快按动快门,抢拍下鹿王争霸(下图)这一难得的场景。

17.鹿王争霸(杨国美摄).JPG

有时发现鹿群后,为了拍摄到一个珍贵的镜头,往往要守候几个小时,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保护区林木茂密,杂草丛生,蚊虫肆虐,守候是相当煎熬的。一次去半野放区拍摄,忘记带高筒靴,结果被毒蜱叮咬得遍体红肿,浑身奇痒,一个多月后才渐渐消失……(下图为“绿缘”5月拍摄的麋鹿生活日常)

6.丛林五月(杨国美摄).JPG

虽然,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近3000头(2015年麋鹿回归30周年活动提供数据)。然而,全世界大部分麋鹿仍为人工豢养,它们依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亟待更多像“绿缘”这样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的野生动物摄影师。

这位30年初心不改、成就最美麋鹿传奇的“绿缘”到底是谁呢?(下图作品:《加冕》)

26.加冕(杨国美摄).JPG

在2016年11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更多的人得以认知了这位摄影人,他就是艺术类获得者——杨国美。

杨国美说,艺无止境。摄影艺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其生命力。尽管自己已年过古稀,但体力精力尚健。今后还将继续深化麋鹿专题的拍摄。

“摄影的要素不仅是艺术,还有理念。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美学修养,坚持崇实兼美的创作风格,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拍摄麋鹿从野生动物保护的层面提高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美的高度,增强作品的美感和质蕴,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和感染力。其次,我还打算用比较的手法,既拍沿海本地的麋鹿,也拍内地长江故道的麋鹿;既拍半野放的麋鹿,也拍全野放的麋鹿,为科研提供必要的影像资料。在坚守麋鹿拍摄的同时,我会尽其所能,把镜头聚焦家乡,聚焦人间的真善美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年至古稀的杨国美为我们做出了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好榜样。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杨国美镜头下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丽生灵吧!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杨国美获奖作品及其他参评资料


杨国美简介

杨国美.jpeg

1945年出生,江苏省盐城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30年专注于拍摄麋鹿主题的作品,作品多次获奖。先后出版多部摄影画册。曾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16年11月,杨国美凭借麋鹿系列摄影作品《野溪雄姿》摘得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对该组作品做出了如下评述:“30年专注麋鹿,用影像为拯救这种濒危物种,为建造麋鹿自然保护区,竭尽全力。参评作品在变幻的光影中倾注了他对濒危物种的关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守护美好家园。如果说影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麋鹿的关爱,可谓浓墨重彩、掷地有声!”(林路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