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博物馆

★第二节--关于新闻摄影的基本观点

来源:未知 责编:未知 2007-09-14

 

解放区的摄影,强调反映现实生活,为战争服务,在这个前提下的摄影理论建设,基本上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罗光达、石少华、郑景康等人的论述,特别是1945年罗光达所著《新闻摄影常识》一书,曾就新闻摄影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解放区的摄影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闻摄影的任务和历史功能

 

关于新闻摄影的任务和社会历史功能问题,罗光达的论述带有代表性。他说,“今天我们的立场和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服务。”但是,新闻摄影的任务和社会历史作用,却不限于眼前的政治需要,罗光达把它概括起来,共有三点:“反映现实”,“推动现实”和“有形的保留现实”。这三点概括,抓住了新闻摄影的本质:既是现实的斗争武器,又是历史的形象实录;既服务于当前的现实,又“作历史的有形的保留。”这三点任务,实际是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的。“反映”了现实并“推动”了现实的,才有价值作为“历史”。而“推动现实”,显然是核心,是“反映现实”的出发点和目的。不能对现实起“推动”作用的“反映”,是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的,当作“历史”而被保留的价值就小。但是“推动现实”必须以“反映现实”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推动”与“保留”都会落空。“推动现实”不是新闻摄影特有的性质,它是一切革命文艺的共性,但是“最忠实具体”的反映和“有形的保留”历史,却是新闻摄影的个性,这三者的结合,表现了新闻摄影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罗光达对新闻摄影三位一体的任务与社会历史功能的概括,是他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反映论、实践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闻摄影宣传效益的结果。

 

关于新闻摄影“创作”的特点

 

关于新闻摄影的“创作”特点,罗光达认为“一张照片的完成,除了科学的机器和物质帮助外,还得加上主观的思索和构作(创作过程)。这种主观上的创作,除了采用新闻记者的眼光和方法外,在构图、光线和角度上,都受到一定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新闻摄影不能从非出事地点或第三者的口里,用导演或追述的方法来创作新闻照片,这是新闻摄影特具的现实性与真实性的完全结合。”“摄影记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场合内去构作一个或者几个最易感人的镜头,作者的思考不但费在刹那之间,同时在事先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作者要使每个镜头所摄的照片,不只是现实的镜子给人们一个平凡的感觉,而是力量—快乐或者愤怒,从这个事实里,我们不难明白新闻摄影与其他文艺活动表现所不同的地方:一个是用动作、声音、文字或者刻画的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中的典型,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和物质的帮助,直接地摄取现实生活中真正美与丑的原来形象,而所相同的都是经过作者选材和创造的过程来达到反映现实和给现实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里,罗光达是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辨证法来分析问题,“一张照片的完成”需要构思,即“主观的思索与构作”;这种构思表现上似“在刹那之间”,其实“事先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照片不是“现实的镜子”只“给人们一个平凡的感觉,而是力量——快乐或者愤怒”,因此题材要有典型性等等,这些,都是新闻摄影与文艺的共性。他说,正是因为这个共性及新闻摄影作用的“日渐提高”,使新闻摄影能够成为“文艺战线上一个同等重要的环节”。这个观点批驳了一切轻视新闻摄影,说它“只要卡嚓”不用构思的瞎说。但是,新闻摄影不只在这个共性,而在它的个性——它“在构图、光线和角度上,都受到一定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它“不能从非出事地点或第三者的口里,用导演或追述的方法来创作”,它必须把“现实性与真实性”“完全结合”,记者必须亲临现场,“直接地摄取现实生活中真正美与丑的原来形象”。很显然。用生活自身“原来形象”以表现生活中的“真正美与丑”,是新闻摄影对于美学真正贡献,也是新闻摄影“创作”上的特点和难关所在,正是这样的难关,所以新闻摄影更需要付出心思,作“主观的思索与构作”。

 

真实性与典型性

 

报道人民战争的作品,必须注意真实性,并具有典型意义。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教育和感动人的作用。关于摄影的真实性,郑景康认为,摄影的真实性在于“保存(对象)自然必然的运动”。他说:“自然和必然,就是事物的个性和特征,是一种经常的运动,违反了这个规律,便把自然和必然变成偶然,……偶然绝对不是特征,而是一种做作,做作是经过自动或被动的人工修改。”因此,郑景康强调摄影“一定要在‘实事’(人或物)里‘求是’(自然必然的经常运动),而不能自己主观以为‘是’把人物的个性、特征、神态、习惯在自己主观的认为不妥而加以矫揉做作,而把它改造。”他说,“‘真’就是逼真,不是假的,亦就是说不是做作的偶然与静止,而是自然的、必然的。因为自然,是真正的‘真’,是活生生的抓住动态,而不是死板的。是用唯物观点观察事物,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来看劳动群众的真相。”

石少华强调,拍摄战斗场面必须真实。他说,如果到了现场,战斗的场面已经过去了,怎么办?“正确的办法不是重新布置,而是适时地根据发展着的情况,抓取新的时机,摄取新的场面(如战后的救济、城市的重建、子弟兵与老乡的关系等)。因为这不单是个时机问题,而是关系到作品的真实性、画报的威信等政治问题。所以每个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特别注意,千万不能摆布”。

关于典型性,郑景康强调,摄影作品必须具有典型性。他说,摄影作品要“考虑到和顾全到精神和实质的问题。精神和实质——就是在各个具体环境、具体对象中抓住特征,从一般现象中寻找摄取有本质意义的东西,必须找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拍进照像里来(是必然的自然的而不是偶然的)”。他举例说明这一点:如有人“穿了高跟鞋在延安走路,这只是奇闻,而不是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罗光达强调抓典型是在拍摄时的“选材的原则”。他说,“一个具体的政治任务,要全部完成取得胜利,必须使它造成一个运动,这在一个战略地区内是全面的,不可能也不必要把运动现象全部摄取。所以要从运动中取它的典型,从一个或数个典型来指导、推动全体,通过个别典型使外界了解和认识整个情形。在中心题材中摄取生动出色的典型,来代表整个运动的基本精神与实质,收效既大,所费材料又省”。在这里,罗光达把毛泽东同志关于宣传鼓动必须抓典型的思想与新闻摄影的实践结合了起来。

关于如何表现典型?罗光达指出,一、必须注意“特点”,“给读者以真实具体的形象”,“一看照片就了解其内容是什么”;二、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构图,“一个现实斗争的典型题材的场面,如果在构图上不加选择,那也只能给读者一个呆板而平凡的感觉”。石少华则认为找到了典型之后,“最重要的是抓住中心”即“事件的主脉,斗争的焦点”,其次是“把握特点”——事件和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容、性格以及活动的环境背景和气氛的特色。石少华说,“不是中心(或与中心扣得不紧),没有特点(或特点不突出)的场面,即使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身是典型的,也决不可能拍出“成功的照片”。

 

人物摄影

 

新闻摄影拍摄的中心应该是人的活动。关于人物摄影,郑景康认为新闻摄影的对象是人,要把人拍好,拍像,必须注意表现人的个性。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也就是每个人不同本质的表现。如刚强、温柔、健谈、沉默。不同的个性,在平时的语言和行动中是经常不断的表现,是个人的经常运动,是不能伪装的。伪装掩盖和改换个性,是暂时的,不能永久的,同时在伪装的时期,是会不自觉的流露真情的”。他主张“在平时的自然和必然的运动中”,“观察人的个性”;在拍摄时,要使人物的“注意力不在镜箱而在另一他所习惯的物体上。人像所以(有)像不像的问题,与光线、镜角有关,但主要的是保存常态的问题。”他反对“勉强(对象)作不自然的表情,使被摄者的神态失常,手足无措。”他说这种勉强产生的“为照相所特有的‘照相面孔’”“当然是不会像的”。郑景康认为“好的人像照片”,“就是活生生的表现”,“能‘传神’传达了当时切合而适当的神态。一幅只能形似而不能传神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像以前家中所挂的祖先容貌或神像而已。”

 

摄影记者的条件

 

摄影记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性、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拍摄技巧。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关于摄影记者必备的条件,沙飞写道,“因为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同时又是科学的产物,因为摄影具有报道新闻的重大的政治任务,所以一个从事战时新闻摄影工作的人,他除了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新闻记者收集材料的方法外,还需要有艺术的修养和科学知识。没有艺术修养,则一张照片的画面必然会平淡无力和缺乏美而不易使人感动。没有科学的知识,则即使拍得了一张很好的照片,亦会因为冲洗、印晒、放大等必经之手续中某些缺陷而失去了成功的保证。没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新闻记者收集材料的方法就不能把握住现实,不能顺利的去进行工作,不能完成重大的政治任务。”很显然,沙飞关于摄影记者必备的四个条件,是有普遍意义的,是不论战时或平时,不论从事重大的政治任务的新闻采访还是从事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的新闻采访的摄影记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摄影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在于,他要把新闻变成“照片”形象,这照片形象不能是“平淡无力和缺乏美”的而必须是能够“使人感动”的。这就批驳了那种所谓新闻摄影只是新闻形象的简单记录,而无须讲美,无需考虑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平庸观点。新闻摄影既以形象见人,就必须讲美,为了讲美,摄影记者就要有“艺术的修养和科学的知识”,要从艺术修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拍得的照片有产生美感的效果,又要以科学的知识给照片的冲印放大以“成功的保证”。沙飞的四条,对摄影记者工作的共性与特殊作了生动的表述,又把政治与艺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作了正确的概括。

郑景康认为要使摄影获得成功,摄影者必须把熟练的技术、正确的思想、坚定的意志、敏捷的观察和迅速的决断“兼而有之”,同时并用。特别是新闻摄影记者,“要随机应变,抓住要领。用简单明了的方法来完成一切任务,能把事物的特征和情绪表现出来,掌握动态,抓住最高潮。”“在不妨碍整个运动过程中来选择时机,加以纪录。”

罗光达谈到了他对好照片应具有的条件的看法以及对摄影记者的要求。罗光达认为“既反映现实斗争,同时又成为艺术性的照片,必备三个最主要的条件:政治性、新闻性与艺术性”,“三条缺一,就会像人没有生灵一样”“因此,摄影记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能敏锐观察时局的发展,以选择有政治宣传意义的斗争典型题材,同时要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深入研究如何构图及选择光线、角度等方法,以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美。具备了这些;就能使所拍照片,发挥反映现实、推动现实的良好作用。”罗光达说,由于新闻摄影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我们的艺术水平低下,往往不能三条具备”,“照片要清楚,要有内容,这是主要的”,“但不能以此为满足,应当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把自己的作品逐渐提高到艺术水平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