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页>>2013专题>>2013第四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师>>新闻>>文章内容

7月6日:八达岭,聚散有期 八达岭半决赛·尾声

来源 未知 责编:豆包 2013-07-08

    今天是八达岭半决赛的最后一天,所有选手在紧张创作了两天之后,陡然放松下来,有点像刚刚结束了高考的学子,有种莫名想烧掉课本的冲动。有选手信誓旦旦地说:“十天之内不会再碰电脑!”听着是一句玩笑,但隐含着对此次比赛的太多压力。
    截止到中午,所有选手都已提交完参赛作品,终于有时间可以闲适地坐在“老院子”的花厅里,悠然自得,煮茶清饮。我们的心境也变得轻松下来,“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袋瓜子嗑到咸。”别怪我们不斯文,在半决赛连轴转的岁月里,这已是我们最奢侈的惬意方式。
    下午,半决赛指导老师于云天与选手一起,观看了所有的提交作品。由于是“匿名”的观看方式,于老师的点评客观、深刻,有些片子于老师甚至亲自动手帮忙剪裁,但这只能是一种交流,比赛作品已经提交,不可更改了。
    短短的两天拍摄,选手们收获了朝霞、晨光、雨雾、彩虹,还有夜里璀璨的银河星象。人文作品也毫不逊色,一组“照壁”的片子让人眼目为之一亮,“半村”取意村落新旧交替之际的对比变化,“伤痕”则在叹息长城城墙被肆意刻画的悲哀与无奈。
    在点评完了选手作品之后,于老师放映了他自己长达30多年所积累的摄影精华,悠扬的音乐随着一幅幅壮阔的风景渐渐响起,所有人顿时摒住呼吸,思绪已随画面飘向雪山冰峰、瀚海大漠,在于老师的作品中,风光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景,而是深载着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在于老师厚重深沉的作品前,选手们无不叹服,虽说在数字时代我们掌握了先进的成像手段和后期技术,但文化底蕴是任何技巧都取代不了的关键,这也是摄影上升为艺术的至高境界。
    若说艺术是一杯喜酒,它能让我们在欢愉的同时,享尽世间的美好,领略人生的真谛;若说艺术是一碗苦药,它能让我们于涅槃的刹那,悟透命运的轮回,品味桀骜的孤寂。这是我们在八达岭长城脚下,聆听完于云天老师对艺术、对自然的追求后,所体悟到的。于云天老师在30多年的时光中,独自行进在这条喜乐参半的艺术苦旅,摄影、音乐、绘画、文学,他将这些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地集于一身,毫不张扬,但又信手拈来。当我们听他述说在俄罗斯远东杰克伦敦(音译)湖20天的漂流经历,当我们看到他为年轻向导女孩手绘的肖像速写,当读到他把远行作为信仰的词句,以及“支撑我一意孤行地浪迹天涯的却是那扬起生命风帆的音乐”。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领悟了什么,或者是那种不可言传的秘密。
    正如我们当初所料,晚上的告别宴进行得异常热闹,蒙古包里正宗的烤全羊,美酒拌歌,尽情欢笑。选手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对比报到当天接风宴上的矜持,几天的相处,大家已情同兄弟,亲如姊妹。每每看到这种场景,作为主办方的我们,是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就在酒酣耳热之际,蒙古包外突然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接着便是一连串的电闪雷鸣。在座的人虽已醺醺,却顿时被这闪电惊醒,全无醉意,大家停顿了数秒,几乎异口同声:“走,去八达岭拍闪电!”说走就走,瞬时便都离席而去,回住地取器材,拿设备。尽管我们担心地一再嘱咐:“别上山,小心雷击!”但他们离开的身影异常坚定。摄影人,真是无可救药!
    在大雨滂沱,闪电划过苍穹之际,我们由衷地祝福这些选手,虽分手在即,但我们聚散有期。

选手们身怀绝技

选手提交作品

作品交流会现场

告别晚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议论。

评价:

匿名?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系统已经禁止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