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柴达木杯”第四届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的半决赛地点,我们一共选择了7处,而北国最具特色的拍摄题材——长城,自然是其中之一。八达岭,作为巍峨长城精华的代表,是此站半决赛拍摄的主题,这面屹立于东方的千年古墙,等待着选手们用各自的视角和手法去理解、发现。 在比赛第一天,著名风光摄影家于云天为此站比赛命题为:东方老墙。墙,代表了华夏民族一种特有的民族性格。无论皇宫宅邸,还是乡野荒村,墙的存在,不仅有它的实际功能,还暗喻着一种安全、领地、保护甚至隔绝。不少人总拿华夏文化中的墙与西方文明国度的广场做类比,广场是一种自由、开放、交流的象征,而墙则会显得有点固步自封。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城这堵世界上最雄奇的墙,被冠以“保守”的象征并遭到各种批判和指责。 但是,历史真实地告诉我们,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的长城,经几千年兴建不衰,并不是哪朝哪代皇帝一时兴起,拍拍脑门就决定的,在当时的通讯和军事现状下,长城确实是最科学、最有效的防御工事,它让整个华夏民族免去了许多恐慌和畏惧,使得中原文化得以在较安定的氛围下逐步成熟、完善。 历经几千年,如今的长城只能作为历史的遗迹任游客观览、文人抒怀,但长城所代表的墙文化已经深埋在我们的性格之中,因而,与其说于云天老师的命题是在拍摄长城,不如说是拍一种东方独有的文化底蕴。“老墙”是千年历史,也是民族内涵。 这两天,选手们在一起交流,说得最多的就是各自对“东方老墙”的认识和感受。大多数人还是从城墙入手,以风光的角度直切主题,有晨光、有夕照、有虹彩,也有夜间明亮的星轨;而也有选手选择去拍摄长城脚下的村落、民居,因为他们也是长城文化的一部分,也代表着这座“老墙”的历史变革与时代沧桑。 今天虽不是作品提交日,但很多选手都已开始在电脑前挑选作品、后期编辑,这也可能是第一天的比赛日遇到了各种好天气,该拍的素材已经到手,剩下的就是把照片制作地更加精良。我们的工作人员在选手们的房间“串门”时,已经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影像风格和叙述表达,说实话,能在短短两天中拍摄、制作出如此高品质的作品,让我们既惊讶又叹服,连于云天老师,也感慨如今数码时代结像的便捷和后期威力的强大。 但是,好的后期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每一张作品,都要经过精心揣摩和推敲,反复思考、比较,最终选择最佳的表现形式,一张片子做几个小时的后期,一点也不算过分。不过,也有选手从纪实角度出发,挖掘题材,深入拍摄,找到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用纯影像来展示“东方老墙”的人文情怀。 两天的比赛不觉已接近尾声,这篇截稿于凌晨3点的文字仿佛也开始带有了睡意,但我们知道,还有很多选手没有入睡,庭院内还能看到他们房间的灯光,我决定结束这篇文字,并在内心默默感激他们,感激这无眠的夜里,所有未眠的人们。 考验后期技术的时刻到了 拍摄结束,晚宴后的甜点 选手半夜拍星轨 有缘相聚 ![]() 选手与指导老师于云天以及《数码摄影》杂志的工作人员合影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议论。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系统已经禁止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