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经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评选,产生获奖人选19名,其中,纪实摄影类8名,艺术摄影类8名,商业摄影类3名...[更多]

浅论摄影艺术的独特性形成

——由黄河主题摄影梳理出的初念

高建设

在我决定拍摄黄河并启动这项计划时,反倒觉得面对黄河主题的拍摄,图像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知道怎么拍黄河都无从诠释它的全部,只能回到摄影的本质中去寻求切入它的出处,于是摄影的独特性可能是一把神秘莫测的钥匙。

自1837年法国美术家和化学家达盖尔成功发明出一种摄影术后,人们发现可以不用线条、颜色、雕刻来呈现或记录所见的形象,那一刻摄影的独特性业已存在。

最初人们对摄影是惊奇和迷恋的,摄影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能够魔术般地比绘画更真实快速地记录着我们眼力所及的景物,它非同寻常地细微精准成为世界外在形貌的抄本。摄影技术的诞生原本不是为新艺术催生“新物种”的,却在后来普及过程中派生出一种新艺术,它甚至为当代艺术的起源和后来的蓬勃发展起到间接的刺激作用,使得艺术变得无限可能和无域之界。摄影术自带先天的优势就这样闯进了艺术世界,而它有别其他传统艺术的特质,是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最后形成图像大观,摄影如果没有观念或思想的专利,那它不过是负片转成正片的过程而已,真实不是艺术的唯一,独有的思想观念附加或植入才可能铸就艺术,才可能赋予摄影遗世独立的天然个性。

摄影的独特性具有普世和个体之间交互和变量,尤其个体自带的独特摄影语言,丰富和积蓄了普世的框架内涵,形成一个共识的摄影观并同时认可个体特质的存在。

一.独到的艺术态度和观念

态度和观念是交织在一处的,每位摄影者其实在拍摄之前之后,都会存在自我态度和观念,只是清晰与模糊、确指与漂浮之间的差异。譬如自己在决定拍摄黄河时有种“模糊与漂浮”,知道自然的地理黄河能够轻易地拍出,内涵宏大的黄河能否拍不出来你是不知道的。摄影始终存在着它的尴尬之处,在当今这个世界充实着无数的视觉形象,照片无处不在,我们也在不断地使用照片或看到大量无趣的照片,这些弥漫、流通、日常的照片,我们并不认为它属于艺术范畴,譬如身份证照片作为使用功能,它是没有思想、没有观念的,没有任何人会特别留意它。有一种可能身份证照片可以演化为艺术,假如一个艺术家集合了一个特殊群体身份证照片并附加个人强烈的主观意识,以出人意料的呈现方式展示给大众,或许这种化普通为神奇的过程,已经构成观念艺术了。

黄河的深邃、宏大、气宇是地理、人文、历史综合的赋予,这是黄河自带有别其他江河的独有特质,多数摄影者以“快门艺术”呈现黄河时,一如身份证“肖像”远不及“本人”鲜活、生动、有趣,因为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并无建立“艺术独旨”的契约,拍摄身份证者只求端正和辨识功能,拍摄黄河者唯光影和构图是尊,结果拍出了可能只是黄河地表之上的那个纯自然的地理,即便有人试图拍摄黄河岸边的人物、建筑或生灵,那又怎样呢?我相信即便是平庸的黄河图像多少都会自带态度和理念,如果它只是微弱漂浮不定的,那传递出来的讯息,一定苍白如同大白纸。

艺术作品强烈的主观态度是生成理念的基础,倘若没有此前提,那么摄影只是记录真实了。摄影艺术的独特性并不全在摄影技术本身,而在于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初意愿,拍照均是一瞬间产生的,这一瞬间融合了拍摄者身份认证以及对拍摄对象独一无二的理解,绝大多数人是成像记录式的盲拍,没有明确的系统体系,没有有效附加的观念,摄影一旦丧失先声夺人或厚积薄发的理念支撑,那拍出的照片还有什么意义呢?态度决定个人的执著,理念意味着目标感,摄影者没有必要非要急不可耐地追赶“河水流淌”的速度,当面对黄河按动快门那一刻,必须已经预习过黄河地理、历史、人文科目,知道任何“镜像”无力捕捉黄河的全部,那就用避免去概括全面,用冥想“天地人”的真谛,由此获悉生命意义的神谕,我坚信那股摄影之外的力量,最终可以跃然图像之上。

二.深邃的艺术情怀和格局

艺术仰仗情怀孕育持续的,情怀包含着格局,格局的大小决定艺术呈现强弱比对。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他老人家生前有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就是策马走黄河。1952年10月,他在河南考察黄河时说道:“李白说黄河之上天上来,我真想骑着毛驴到天上去,从黄河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口,我要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主席这个心愿,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不过他那句留给世人的嘱托:“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却是启动我拍摄黄河主题情怀的无形钥匙,我想着自己一定要把黄河拍好,从河头河尾拍一遍,看看自己究竟能否拍出一个什么结果来。在启动拍摄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是年毛泽东主席策马走黄河的意愿,是怀跑着天下、怀抱着中国,重新解读中国过往、现在、未来“三世”的大格局,“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主席话外之音,绝非地理游历概念的策马走黄河。如此解读伟人的看似闲情意趣的过往轶事,无疑升级了自己如何拍黄河的格局,那便是化复杂为简单地“走马黄河”,彻彻底底地在亲历黄河的漫长过程中去参悟属于自我独有的拍摄维度。

可能情怀和格局通用任何领域,摄影艺术亦然,尤其是黄河的拍摄有此助力,它决定着一个人思维宽度。

三.创新艺术的意愿和呈现

创新不是颠覆,它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即可。

摄影即便是走到影视也并非颠覆,二者遵循的艺术法度是“一母二胎”的血缘关联。摄影对所有人是开放的,它目前是最灵便、最有效的视觉形式,事实上,现在手机就是放在口袋里的照相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家。一张照片的意义,完全依赖于我们对它的“阅读”语境或赋予其的功能,当我们删除或遗忘它时,它的价值随之消弭无存。

艺术摄影意愿不是删除或搁置,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力量进行再次传播,它传播的目的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个本质或许是摄影师滞后的发现,也可能是先觉的发现,还有一种情景是来自其他人的解读。初念非常重要,它划定了“我为何拍照”的哲学命题,其次才轮到变化一点点的技术流,摄影者必须用头脑、眼睛和内心主观演化自己的独特性,以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的摄影语言。我在拍摄黄河之初,即预备相对齐全的装备,从高像素相机到航拍和后期修图设备,这些物质预备的铺垫并非创新本身,但它无疑提供了摄影多样实验的技术支撑,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摄影者对于摄影科技的成果有着相对的依赖性。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呈现内容,它属于形而上东西,同时与其传递的内容必然是“皮与毛”的依附关系。当在实际景观前的按动快门时,可能所谓的态度、观念、创新、格局都退而求其次或者统统退隐其后,镜头前唯有画面,它像似一幅画等待你去凝固它。其实,摄影自诞生便和绘画一直是并行演化的,二者都是注意力和兴趣点的自我释放,它们捕捉的都是瞬间的凝固事物,绘画是用笔触传递主观意识,摄影则需要以瞬间对应事物的瞬间来完成艺术行为,换一个角度去理解相机即是另种意义上的速写本。摄影无法取代绘画,却是绘画的另种转化。

摄影所追求的独特表现内容,并不在于摄影“本身”,除了必要的形式美之外,摄影赋予所拍事物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理解此种实验,正是摄影创新的基础。

拍摄黄河不是拍先前和后来,是拍现在被时间框定的那一时刻,它并非静止等待,它的时间流变可以使得连续拍摄也不至于重复,黄河的特质或许才是摄影者应该呼应的呈现,至于由创新带来的摄影深度,绝非人人能够放行的精神维度。成像诞生之后会被重新编码、重构、诠释其独旨,每一个人观看的维度各异,那么随之而来的多样性解读,摄影者所捕捉的世界景观,可能已经不是原有的初始意义了。

我设想自己所拍的黄河图像,是了无痕迹的“独特“,是“技术”退隐其后的虚实相合的真实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