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经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评选,产生获奖人选19名,其中,纪实摄影类8名,艺术摄影类8名,商业摄影类3名...[更多]

劳动者影像与媒体报道实践

王芯克

摄影的最大功能是记录,因为摄影在表现抽象内容时,其作用是有限的。我从2009年底开始关注拍摄中国高铁建设,至今有9个年头了。拍摄一开始,就思考如何打破以往的拍摄模式,要在主题思想和影像的呈现上作一个转型的实践,以表达对高铁劳动者的深深敬意!此举,并非企图去改变劳动者的命运,主要是想通过影像对这批“悄然离去”的人群作一个记忆保存,用影像证明曾经的存在,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留下多元的证据。

一、摆脱“三部曲”探寻新视点

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画面的取舍都会体现出一种权力和主观的关系,即镜头后面的“脑袋”,支配镜头前面的人。

我曾是一名拍摄工业题材的记者,和一线劳动者打过多年交道。曾拍摄过跨海大桥、金温铁路、秦山核电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当年在拍摄这些大工程时,所遵循的是“三部曲”模式:即只拍开工、合龙、竣工。画面中的劳动者,始终在庆典仪式上,新装上阵,喜气洋洋。所有影像强调的是“统一和正面的公众形象”。这样的拍摄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有较大缺失。

想要真实还原劳动者,必须改变以往的切入方式,全身心融入到到劳动者之中。在沪杭高铁工地,或是杭甬高铁和杭长高铁建设现场,前后百余次深入到工地、工棚。全天候、长跨度、零距离地来记录。用已知的信息来捕捉更多未知的内容。呈现出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让读者更深一度地来了解高铁建设,影像越接近真实,就越震撼。

二、劳动者尊严的维护

萨尔加多:“人类的尊严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为人类创造解决的途径。”萨尔加多的作品展现的是后工业时代的劳动者,生成了一种纪念碑式的特殊效果。不清楚萨尔加多的作品影响了多少人。但至少在中国,阅读过他的《劳动者》的人,都在他的作品里继承了这样的人文主义精神。

然而,摄影作品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到底能产生多少影响,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摄影人都在尝试和探究,试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社会产生影响。但是,如何处理好影响力和劳动者尊严之间的关系,是摄影人应该深入思考和把控的,我们与其关心劳动者表象,还不如深入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是萨尔加多作品带给我的启迪和思考。

三、中国高铁建设中的劳动者

给高铁劳动者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高铁一线的劳动者大多来自公路、桥梁、房地产等建筑业。不少建设者学历不高、他们的技能通过培训和师徒传授而来。由于长期从事这个职业,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技艺娴熟。在沪杭和杭长高铁劳动者中,年纪最小的不到20岁,最大的60出头,有的在这个行业干了几十年,有的不到1年。邓文斌,来自重庆万州,他和道路、桥梁打了10多年的交道,参与过重庆江津长江大桥的建设。他的业绩,当地交通部门都有备案。周世满高楼建设者,2006年6月,参加了郑西高铁建设,2009年4月,来到沪杭高铁工地。他和他的队友们,为沪杭高铁浇筑了60个“墩身”。这些经卫星定位的“墩身”高29米,相当于10层楼房的高度,质量要求非一般桥墩所能比。在高铁劳动者的队伍里,这样的人为数不少。这些人是高铁建设的基石。靠近他们,会被他们的经历和实干精神所打动。并促使我一次次地走近他们,记录他们感人的点点滴滴。用影像来讲好高铁劳动者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四、影像呈现的节奏和构架

专题只讲故事是不够的,它必须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这个大背景,才能迸发出感人能量。在实际拍摄中,被摄者或主管部门往往不愿意展示过程,都想呈现美好的结局。起初,镜头对准劳动者的时候,他们不是把帽子压低,就是躲开。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民工,拍出的画面会被取笑。他们在工地干活,不关心外面的世界,不清楚高铁建设在中国铁路运输史上的重大战略意义。他们最大心愿是:干完活,拿到钱,早回家。这种误解和隔阂,在无数次的交往和沟通中得到了理解和支持,最终成为了好友。

“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必须被呈现。”在沪杭高铁开通之际,我以“高铁基石”为封面标题,分节奏、力量、日子、归途等5个内容,用8个版的篇幅,给高铁劳动者制作了一份特殊礼物——图片特刊。内容上,以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和情绪为焦点。形式上,把劳动者的力量,转化为视觉张力来深化报道主题。把肢体语言,演绎成美的韵动。给高铁劳动者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相”。

影像比文字更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萨尔加多:“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正如他所言,社会在变,高铁建设在变,劳动者也在变。9年前拍摄的高铁建设影像开始渐渐成为历史,影像有力地证明了曾经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影像来记录的原因。

五、结论

纪实影像创新不是去玩技术游戏,更主要的是在思想的传播上能更深一层,通过对劳动者媒体报道的实践,以及影像研究,来反映中国高铁劳动者的艰辛付出对高铁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通过对以往报道方式的颠覆,使读者对解读后的信息了解更为全面深入。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摄影和西方摄影在自身发展上有着明显不同。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让中国人看到了不同的根结。我们处在了一个特殊时代,无论接受还是排斥,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的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来消除差异。

 2018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