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荟萃

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20-12-15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房,医务人员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重病人实施气管插管。后来这名患者康复出院。 高翔/摄

2020年2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上,中国建筑集团工人们连夜基础灌胶。冯强/摄

2020年3月9日,武汉市首批三家方舱医院之一的江汉方舱医院在运行一个多月后,正式休舱。陈亮/摄

2020年3月9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生江文洋结束了自己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后,躺在空床上,如释重负。赖鑫琳/摄

2020年2月18日晚,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患者在各自床位上休息。柯皓/摄

2020年1月17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将4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转入该院南楼进行治疗,并伸手示意围观群众后退。王翮/摄

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星悦城生鲜市场,市民纷纷购买生鲜蔬菜。当日10时,武汉正式“封城”。邱焰/摄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三架空军运输机搭载450名军队医疗队员及医疗物资降落在天河机场,紧急驰援武汉。魏铼/摄

2020年2月1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疾控中心,病源检测组的两名小姑娘在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后,趁着空闲时间背靠背稍作休整。陈立武/摄

2020年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将新冠肺炎患者转入病房。当日,仅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肖艺九/摄

2020年2月16日22点,武汉金银潭医院路边,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与儿科病房护士妻子曹珊正在整理被褥,这是他们在车上度过的第23个夜晚。1月7日,两人调入隔离病区工作。怕将病毒传染给家中老小,也为工作更便利,从大年初一开始,他们就住进了这辆伴随一家人8年的小车里。陈卓/摄

2020年2月20日,河南省漯河北站高速口防控卡点,执勤人员依靠电炉取暖。张雪莲/摄

2020年2月22日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雾弥漫,来自北京市的援鄂医护人员在驻地旁的三角湖路边等候摆渡车到来,准备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上班。和冠欣/摄

2020年3月7日,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彭女士经过36天精心治疗之后终于坐起来了,护士张小林呈上祝贺的康乃馨。李晓群/摄

2020年3月14日,武汉市磨山樱园,几名外地援汉医疗队员在樱花树下合影。张志韬/摄

2020年3月16日,武汉儿童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新生儿内科护士哄着患儿,做起了临时妈妈。由50多人组成的新生儿团队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治愈新生儿患者50多名,最小的才出生17天。潘松刚/摄

2020年3月27日傍晚,一名入境旅客走出北京新国展机场入境旅客集散点分流大厅,专车将她点对点地转运至集中观察点,全流程实行闭环管理。居扬/摄

2020年4月8日,武汉大学凌波门外东湖边,两名游泳爱好者纵身跳入水中,岸上的花捧是当天一位在此求婚的男子所留。史阳琨/摄

2020年4月8日清晨,在刚刚恢复运营的武汉江城2号轮渡上,一名市民眺望窗外。当日零时,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曹旭/摄

2020年1月31日,武汉市汉口新华路,一些送疑似冠状病毒感染者去医院诊断的家属在路边等候消息。金思柳/摄

查看大图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房,医务人员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重病人实施气管插管。后来这名患者康复出院。 高翔/摄

2020年2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上,中国建筑集团工人们连夜基础灌胶。冯强/摄

2020年3月9日,武汉市首批三家方舱医院之一的江汉方舱医院在运行一个多月后,正式休舱。陈亮/摄

2020年3月9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生江文洋结束了自己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后,躺在空床上,如释重负。赖鑫琳/摄

2020年2月18日晚,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患者在各自床位上休息。柯皓/摄

2020年1月17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将4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转入该院南楼进行治疗,并伸手示意围观群众后退。王翮/摄

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星悦城生鲜市场,市民纷纷购买生鲜蔬菜。当日10时,武汉正式“封城”。邱焰/摄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三架空军运输机搭载450名军队医疗队员及医疗物资降落在天河机场,紧急驰援武汉。魏铼/摄

2020年2月1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疾控中心,病源检测组的两名小姑娘在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后,趁着空闲时间背靠背稍作休整。陈立武/摄

2020年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将新冠肺炎患者转入病房。当日,仅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肖艺九/摄

2020年2月16日22点,武汉金银潭医院路边,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与儿科病房护士妻子曹珊正在整理被褥,这是他们在车上度过的第23个夜晚。1月7日,两人调入隔离病区工作。怕将病毒传染给家中老小,也为工作更便利,从大年初一开始,他们就住进了这辆伴随一家人8年的小车里。陈卓/摄

2020年2月20日,河南省漯河北站高速口防控卡点,执勤人员依靠电炉取暖。张雪莲/摄

2020年2月22日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雾弥漫,来自北京市的援鄂医护人员在驻地旁的三角湖路边等候摆渡车到来,准备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上班。和冠欣/摄

2020年3月7日,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彭女士经过36天精心治疗之后终于坐起来了,护士张小林呈上祝贺的康乃馨。李晓群/摄

2020年3月14日,武汉市磨山樱园,几名外地援汉医疗队员在樱花树下合影。张志韬/摄

2020年3月16日,武汉儿童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新生儿内科护士哄着患儿,做起了临时妈妈。由50多人组成的新生儿团队在这里工作两个多月,治愈新生儿患者50多名,最小的才出生17天。潘松刚/摄

2020年3月27日傍晚,一名入境旅客走出北京新国展机场入境旅客集散点分流大厅,专车将她点对点地转运至集中观察点,全流程实行闭环管理。居扬/摄

2020年4月8日,武汉大学凌波门外东湖边,两名游泳爱好者纵身跳入水中,岸上的花捧是当天一位在此求婚的男子所留。史阳琨/摄

2020年4月8日清晨,在刚刚恢复运营的武汉江城2号轮渡上,一名市民眺望窗外。当日零时,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曹旭/摄

2020年1月31日,武汉市汉口新华路,一些送疑似冠状病毒感染者去医院诊断的家属在路边等候消息。金思柳/摄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场严重的疫情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畏恐惧,深入一线,为真实和历史留影。“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览”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了这场聚焦武汉、辐射全国的战“疫”景象。影像内容从病区到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封闭管控到复工复产,从严冬寒雪到春意盎然,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

“见证·造像”展览,视野丰富,触角细腻。其中特别设置了“为天使造像”单元,展示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队所拍摄的援鄂医护人员的部分肖像作品,通过摄影照片、视频、日记等形式,带领观众再次走近那些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战士”,再次去注视那一张张带着有勒痕的面孔,去看,去听,去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内心情感。

同时展出的还有全国性产(行)业摄影组织的“团体会员单位抗击疫情摄影联展”。展现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在面对疫情时,联防联控,坚守岗位的画面图景,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本次抗“疫”主题展览的内容。

“见证·造像”展览,是向英雄致敬的礼赞,是映射人性光辉的镜子,更是影像这种独特的视觉传达形式向历史交付的一份铭刻。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呈现,更希望观众面对影像有所触动,有所思考——病毒没有国界,人类命运与共。新冠疫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常态化防控与病毒共存将成为人类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人们或许会逐渐习惯,甚至淡漠,但请不要忘却这段战“疫”记忆,不要忘却这些影像中传递的奉献与爱、感恩与情,因为这些才是我们人类得以对抗一切灾难的最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