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作品

会员佳作 | 汤德胜:《大运河》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20-07-14

(1969)古纤道赶集场

(1969)扫盲班的学生

(1969)挑灯夜战

(1970)大运河迁徙

(1970)农家手术室

(1970)收工回家的路上

(1971)丰收的歌儿

(1971年)古运河常州段

(1972)公社幼儿园

(1972)淮安古运河

(1973)保护大运河,修好铁路桥

(1976)畅游

(1976)大运河“裁弯取直”劳动场景

(1976)闲暇时光

(1976)运河上的舞台

(1978)运河七孔桥

(1980)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

(1981)百姓的心愿

(1981)放养鸭群

(1983)明代石拱桥

(1984)抗洪救灾

(1991)水灾后,百姓们望水兴叹

(1991年)(死守大堤)

(1993)清波一脉通古今-大运河浙江段

(1995)运河老中医

(1998)运河入江口(德胜河)

(2003)百舸争流

(2009古运河无锡段)运河新姿

(2010)古运河皂河段

(2018)古运河新貌

(2018运河江苏段)高铁飞驰在古运河上

查看大图

(1969)古纤道赶集场

(1969)扫盲班的学生

(1969)挑灯夜战

(1970)大运河迁徙

(1970)农家手术室

(1970)收工回家的路上

(1971)丰收的歌儿

(1971年)古运河常州段

(1972)公社幼儿园

(1972)淮安古运河

(1973)保护大运河,修好铁路桥

(1976)畅游

(1976)大运河“裁弯取直”劳动场景

(1976)闲暇时光

(1976)运河上的舞台

(1978)运河七孔桥

(1980)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

(1981)百姓的心愿

(1981)放养鸭群

(1983)明代石拱桥

(1984)抗洪救灾

(1991)水灾后,百姓们望水兴叹

(1991年)(死守大堤)

(1993)清波一脉通古今-大运河浙江段

(1995)运河老中医

(1998)运河入江口(德胜河)

(2003)百舸争流

(2009古运河无锡段)运河新姿

(2010)古运河皂河段

(2018)古运河新貌

(2018运河江苏段)高铁飞驰在古运河上

美在运河的生活里 

文:王勇

摄影艺术探究是汤德胜毕生的追求,辛劳一生创作的专题摄影集《大运河》,就是他艺术追求心路历程的精彩写照。《大运河》在方寸间刻画了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几十年生活在运河两岸普通民众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同人群的命运,展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现实切面。

《大运河》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把视角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去,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回归式的群像叙述,非常清晰地展现历史与我们的关系,提出现实问题和严肃的历史问题,弘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等中华民族精神。

《大运河》里选辑的照片基本都是普通人民,普通的男女老少在历史进程中喜怒哀乐的日常和太平岁月里如歌的理想生活形态,不言而喻,没有真实的融入,情感间的共知,是拍不到这类照片的,更谈不上真实地诠释运河人民生产、生活发展的轨迹,摄影毕竟是“情感的艺术”和“选择的艺术”。

有了具体的生活经历,才有难忘的记忆,才能精准把握叙事脉络。在疏浚大运河工地,汤德胜带着绷带药品去看望在工地上挑担的妹妹,查看她因长时间挑担磨破的肩膀伤情,“当我揭开裹着棉花的纱布,连带着皮肉血水一并涌出来的那一刹那,我一下子双眼湿润了……”,“不要紧,我左肩膀不行了,可换右肩膀挑,大家都是这样的”,一个是亲情的情感宣泄,一个是朴实无华的劳动者心境,两者的碰撞交织,让我们明白——在那些笑容、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后景,不光有坚韧的品格、奋斗的精神,还有对生存的希望,情感升华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力量,让一个摄影人义无反顾地做出了人生的重大选择——记录大运河。汤德胜回忆说:“在艰难的运河工地上,百万农民的阵阵号子声不断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奔放出我的灵魂,鼓舞我不断按下快门的勇气……”

汤德胜之所以能成功记录运河的经验就是“身”入生活,这一点,是留给我们十分珍贵的财富。生于运河边,长于运河边的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身份定义,而是百万农民用血汗,甚至生命燃起的精神力量,还有他拍摄运河留下的二万多张底片的厚重,以及那些在生活中经历的感动和故事,在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内心深处激荡出的情感概括。

(注:本文有删减)


汤德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国家一级美术师,先后被评为县、市、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