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邓海摄影作品:地平线下的家园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19-04-01

由于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那些古老的、令人留恋的窑洞正在消失。

地坑院内盖的三间大房。

当地百姓居住的地坑院式窑洞。

住在地坑院的老俩口。

地坑院里的厨房,爱干净的住家,墙壁上贴满了报纸。

准备下地干活的老人。

修地坑窑面的老人。

村民们利用废弃的地坑院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正在地坑院与小狗玩耍的孩子。

秋收时分地坑窑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

勤快的老俩口。

迎亲的人们。

地坑院里结婚,按照当地的习俗请来大师傅主厨。

喜庆的“流水席”。

地坑院的人们搬出去的时候要请来乐班唱一场戏。

在地坑院玩耍的孩子们。

现在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地坑院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年轻人外出打工,地坑院现都住着留守的老人们。

地坑院出口道路很狭窄,

过年穿上新衣的孩子们,

在地坑院开会的人们,

放学回家跟奶奶打招呼的孩子,

查看大图

由于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那些古老的、令人留恋的窑洞正在消失。

地坑院内盖的三间大房。

当地百姓居住的地坑院式窑洞。

住在地坑院的老俩口。

地坑院里的厨房,爱干净的住家,墙壁上贴满了报纸。

准备下地干活的老人。

修地坑窑面的老人。

村民们利用废弃的地坑院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正在地坑院与小狗玩耍的孩子。

秋收时分地坑窑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

勤快的老俩口。

迎亲的人们。

地坑院里结婚,按照当地的习俗请来大师傅主厨。

喜庆的“流水席”。

地坑院的人们搬出去的时候要请来乐班唱一场戏。

在地坑院玩耍的孩子们。

现在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地坑院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年轻人外出打工,地坑院现都住着留守的老人们。

地坑院出口道路很狭窄,

过年穿上新衣的孩子们,

在地坑院开会的人们,

放学回家跟奶奶打招呼的孩子,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在人类建筑的“博物馆”里,地坑院占有它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而渭北旱原上百姓的日子却从一开始就深嵌大地之中,承载着黄土地儿女全部的生活和命运。

作为人与自然亲密依存的历史见证,地坑院曾经是咸阳大地重要民居形式之一。一方一方星罗棋布的地坑院,依山靠崖,就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居于其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天地人融为一体,仿佛随大地的脉搏而“跳动”,被称为“会呼吸的建筑”。生活其中,带给人们犹如母体般的安宁与自在。

斗转星移,今天的人们富了,昂首迈进新世纪,盖房盖楼,纷纷搬离采光差、通风不良、易塌顶、渗水的地坑院。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市更是启动了“三告别”工程,使最后一批住在土窑洞、地坑院和危房中的人们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美观的现代化新居。

岁月不居,时光常新。咸阳大地上的地坑院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个别地方对保存完好的地坑院实施保护,供游人参观,使古老的民居焕发了青春,也为研究人类进步史的学者留下了一个“活标本”。窑洞越来越成为我们记忆中最温暖与动情的部分,更成为寻找故乡,追忆乡愁的情感所寄。

日渐远去的地坑院,镌刻着人间烟火熏陶出的欢乐与忧愁、奋斗和挣扎的全部记忆。这种记忆,正像味蕾对口味的记忆一样,历久弥新,伴随终生。

故乡的地坑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儿女,是永远撕扯不尽的乡愁。它像沿着窑畔茂密生长的酸枣树,在天地之间一岁一枯荣,承载过生命的孤独悲苦,也像母亲一样,给予我们最温暖、最安全、最亲切的接纳和包容。是谁在梦里神游大地,飞扬的思绪永向故乡?在村口,那棵老树一直守着的地方,吹来早春的第一缕风。老屋院中,午后,正投下一方明亮的阳光。草在泥土中萌芽,蛰伏的虫儿还未醒。

摄影并文: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