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日常-非常”

吕格尔:《羌的山》

来源:影像国际网 作者:吕格尔 责编:张双双 2018-10-29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查看大图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一章《羌的山》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二章《上山寻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第三章《星海》

《羌的山》是一个基于家乡汶川的大计划,我通过前期对当地的类似田野考察,在一种“再熟悉”的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对身份认同的疑问,于是我把这种疑问寄托于《上山寻海》(第二章)的行为当中,在三叠纪时期,汶川地区处于滨海环境,我询问羌人是否有过汶川与海的记忆,我也上山寻找海留下的痕迹,途中我遇到了张开双臂的雪人,被涂抹的白石,假山,假马,熊猫,困住的佛像。。。这些景象与第一章《羌的山》有着微妙的联系。上山寻海的这种看似缘木求鱼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寻找对于身份认同的答案。之后我收集山上的沙石,在暗房里洒在底片上,得到《星海》(第三章)的原始图像,又参照NASA的大量星空图片,为“星海”绘制了一个看起来尽可能真实的色彩,我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第一章《羌的山》(图像):

羌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高山中。2008年遭受汶川地震后,国家进行了大力的重建。原本是阻碍与外界相通的山,上面修好了能通车的公路后, 山就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器。这个古老民族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和矛盾之中。

汶川也是我的故乡,所以《羌的山》的拍摄也夹杂着我的记忆,尝试以一种“身在此山中”的角度,寻觅我所期望的羌人和羌寨、山川,这种当代人和景观的关系。在山川穿行的这种体验,也是中国国画山水的参与形式,我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图像只是过程的结果。

第二章《上山寻海》(图像+影像):

记得小时候长辈给我讲过,家乡汶川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我也似乎明确的记得,那时常在山上的泥土中找到过细小贝壳海螺的痕迹,于是有一天我买了个小铲子,徒步爬到姜维城的那座山上,想要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找到这种沧海桑田的痕迹,可是一整天我的战利品只有一堆蜗牛壳,动物骨骼和一个写着1985年生产的搪瓷杯。

经过之后的资料查证,我发现在三叠纪时期,四川盆地是蜀海,汶川地区则属于滨海环境。我决定上山去询问羌人,是否与我有共同的记忆,“你有没有听说过汶川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海?”。

采访录像里有不同身份的羌人给了我不同的答案,释比给我讲诉了一些关于海的传说,有人理解成为了海子(我们那边的人称高山湖泊为海子),有的人表示听说过并列举了一些沙石相关的例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明确的表示从未听闻。

在这些过程之中,我遇到了很多与第一章《羌的山》有着微妙联系的景象,张开双臂的雪人,被涂抹的白石,假山,假马,熊猫,困住的佛像。。。

第三章《星海》(图像):

在山上我遇到了一个地震后被遗弃的“星空帐篷体验区”,我开始有了做《星海》的想法,在传统的物影成像和数码时代的数字上色之后,得到三联张的星海,最终用4.5x2米的大尺幅展览。我似乎找到了那片海,再绚烂的星空也仅仅是我制作出来的,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这么解读,就像再怎么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特性,可能都是徒劳,只能是了解了一些民族文化的知识,而并没有你从小源自民族的记忆。在这个土地上,我们仰望的也许是同一片星空。我用汶川的沙石制造《星海》的这个结果,大概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摄影并文:吕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