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张洁:钟鼓楼脚下“拾来”的碎片影像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张洁 责编:张双双 2018-06-28

钟鼓楼广场 2014.9.27 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一个年轻人推着母亲到这儿来感受一下广场的变化。

鼓楼大街114号2016.8.20 院子里正在进行“棚改”施工,院内的孩子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玩手机。

钟楼湾胡同 2013.10.1 汤公胡同南口与钟楼湾胡同交界处,有一小片空地,居民们喜欢晚饭后在这儿坐一坐,消消食儿。

豆腐池胡同 2014.11.16 一位居民从位于洪恩观内的农贸市场采购了生活用品。恢复整治工程即将延展到洪恩观,原来在观内经营的台球厅、“杂家”咖啡馆等已经歇业,农贸市场也是最后的时光了。

钟鼓楼广场 2016.5.26 孩子们在学习滑旱冰。经过改造后,钟鼓楼广场更加干净、整洁,吸引了许多人在这儿玩耍。

赵府街 2013.9.20 玩呼啦圈的小女孩。无论何时何地,孩子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钟楼湾胡同原17号院 2014.10.25 工人们在拆除红线部分的建筑,住户们在一旁打着麻将。“玩”,北京人特有的气质。不管周边发生了什么,他们就是这样淡定。

草厂北巷 2015.4.18 随着恢复整治工程临近尾声,住户们开始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装修”,在钟楼湾一带几乎家家都在进行。

钟楼湾胡同原32号院 2014.12.8 工人们正在清理施工垃圾。32号院分甲、乙两个院子,被拆除的是红线内的乙32号。

钟楼湾胡同 2014.5.28 家住钟楼湾28号院的住户面对钟楼,看着已经被拆成废墟的22号院。

汤公胡同2号院 2017.10.8 收拾停当准备午餐的姚美兰一家三口突然接到电话——孩子的奶奶发烧39.5度。93岁高龄的老人病了,让全家着急起来。

鼓楼东大街2017.6.12 在餐厅外蹭空调凉气避暑的大妈们。

草厂北巷 2017.6.20 入夜后,静静的胡同里,路灯下传来手机通话声。

张旺胡同 2014.9.8 中秋节,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一个迎亲嫁女的好日子,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胡同。

草厂北巷 2014.4.24 古老的胡同,古老的建筑,一样的老北京生活。

后海 2010.3.8 大雪纷飞,老人穿着短裤奔跑在街上。不是标新立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爱好运动人遵循的习惯。

北锣鼓巷 2016.5.26 时尚小店内外的时尚青年。

赵府街 2013.9.20 玩“推车游戏”的孩子们。在过去,玩具比较少的年代,类似的游戏很多。

钟鼓楼广场 2015.5.4 广场上曾经有五六位“练鞭人”,据说可以治疗手腕、肩膀、腰上的疾病。

钟楼湾胡同原14号院 2015.4.18 施工人员按照规划设计,拆除红线内建筑后,正在砌一道仿古墙。

钟鼓楼广场 2017.5.9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北京夜晚灯光按重大节日标准开放,舞迷享受到了鼓楼“灯光舞场”。

钟鼓楼广场 2014.2.15 黑芝麻小学的学生在玩“斗鸡”,快乐地享受着寒假的最后一天,尽管环境监测显示当天属于重度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发布了黄色预警。

钟鼓楼北广场 2017.6.3 傍晚,弹月琴的小女孩引来许多人围观。

豆腐池胡同 2015.7.24 画师谢先生在创作壁画《国泰民安》,创作灵感来源于钟鼓楼。据谢先生说,他曾在后海酒吧街给多家酒吧创作过大型壁画,在这一带颇有些名气。

国旺西巷2号院 2015.9.13 孙琦,我的中学同学。三十多年没见,如今他养有200多只优选鸽子,是个小有名气的“鸽子王”。

钟库胡同2017.6.18 范来斌在家里归置他的独轮车。前不久,刚刚享受到“棚改”政策,他翻修了自己和兄弟范来勇的房子,家还没收拾利落就开始归置起他的独轮车。这辆车是他从网上花了300多元钱买的,比他小时候玩儿的车先进多了。买下它并没想重拾旧时的手艺,为的只是留个念想。他6岁开始玩儿车,玩儿了二十多年。

钟鼓楼广场 2015.2.24 酷爱运动的赵守千带着8岁的孙子练习打旱冰球。75岁的老赵年轻时是什刹海冰场上的常客。

后海北沿 2014.3.23 跳的来劲儿,看的投入。近年来,大妈们热衷广场舞,但一些中年人爱跳交谊舞,这是年轻时学的,钟爱一生。

查看大图

钟鼓楼广场 2014.9.27 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一个年轻人推着母亲到这儿来感受一下广场的变化。

鼓楼大街114号2016.8.20 院子里正在进行“棚改”施工,院内的孩子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玩手机。

钟楼湾胡同 2013.10.1 汤公胡同南口与钟楼湾胡同交界处,有一小片空地,居民们喜欢晚饭后在这儿坐一坐,消消食儿。

豆腐池胡同 2014.11.16 一位居民从位于洪恩观内的农贸市场采购了生活用品。恢复整治工程即将延展到洪恩观,原来在观内经营的台球厅、“杂家”咖啡馆等已经歇业,农贸市场也是最后的时光了。

钟鼓楼广场 2016.5.26 孩子们在学习滑旱冰。经过改造后,钟鼓楼广场更加干净、整洁,吸引了许多人在这儿玩耍。

赵府街 2013.9.20 玩呼啦圈的小女孩。无论何时何地,孩子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钟楼湾胡同原17号院 2014.10.25 工人们在拆除红线部分的建筑,住户们在一旁打着麻将。“玩”,北京人特有的气质。不管周边发生了什么,他们就是这样淡定。

草厂北巷 2015.4.18 随着恢复整治工程临近尾声,住户们开始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装修”,在钟楼湾一带几乎家家都在进行。

钟楼湾胡同原32号院 2014.12.8 工人们正在清理施工垃圾。32号院分甲、乙两个院子,被拆除的是红线内的乙32号。

钟楼湾胡同 2014.5.28 家住钟楼湾28号院的住户面对钟楼,看着已经被拆成废墟的22号院。

汤公胡同2号院 2017.10.8 收拾停当准备午餐的姚美兰一家三口突然接到电话——孩子的奶奶发烧39.5度。93岁高龄的老人病了,让全家着急起来。

鼓楼东大街2017.6.12 在餐厅外蹭空调凉气避暑的大妈们。

草厂北巷 2017.6.20 入夜后,静静的胡同里,路灯下传来手机通话声。

张旺胡同 2014.9.8 中秋节,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一个迎亲嫁女的好日子,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胡同。

草厂北巷 2014.4.24 古老的胡同,古老的建筑,一样的老北京生活。

后海 2010.3.8 大雪纷飞,老人穿着短裤奔跑在街上。不是标新立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爱好运动人遵循的习惯。

北锣鼓巷 2016.5.26 时尚小店内外的时尚青年。

赵府街 2013.9.20 玩“推车游戏”的孩子们。在过去,玩具比较少的年代,类似的游戏很多。

钟鼓楼广场 2015.5.4 广场上曾经有五六位“练鞭人”,据说可以治疗手腕、肩膀、腰上的疾病。

钟楼湾胡同原14号院 2015.4.18 施工人员按照规划设计,拆除红线内建筑后,正在砌一道仿古墙。

钟鼓楼广场 2017.5.9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北京夜晚灯光按重大节日标准开放,舞迷享受到了鼓楼“灯光舞场”。

钟鼓楼广场 2014.2.15 黑芝麻小学的学生在玩“斗鸡”,快乐地享受着寒假的最后一天,尽管环境监测显示当天属于重度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发布了黄色预警。

钟鼓楼北广场 2017.6.3 傍晚,弹月琴的小女孩引来许多人围观。

豆腐池胡同 2015.7.24 画师谢先生在创作壁画《国泰民安》,创作灵感来源于钟鼓楼。据谢先生说,他曾在后海酒吧街给多家酒吧创作过大型壁画,在这一带颇有些名气。

国旺西巷2号院 2015.9.13 孙琦,我的中学同学。三十多年没见,如今他养有200多只优选鸽子,是个小有名气的“鸽子王”。

钟库胡同2017.6.18 范来斌在家里归置他的独轮车。前不久,刚刚享受到“棚改”政策,他翻修了自己和兄弟范来勇的房子,家还没收拾利落就开始归置起他的独轮车。这辆车是他从网上花了300多元钱买的,比他小时候玩儿的车先进多了。买下它并没想重拾旧时的手艺,为的只是留个念想。他6岁开始玩儿车,玩儿了二十多年。

钟鼓楼广场 2015.2.24 酷爱运动的赵守千带着8岁的孙子练习打旱冰球。75岁的老赵年轻时是什刹海冰场上的常客。

后海北沿 2014.3.23 跳的来劲儿,看的投入。近年来,大妈们热衷广场舞,但一些中年人爱跳交谊舞,这是年轻时学的,钟爱一生。

起早儿,拉晚儿,逛胡同儿。严寒酷暑,顶风冒雨,拍胡同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件辛苦事儿,但对我来说就是在拍摄中体会发现的冲动,按动快门的喜悦,低头看效果的快乐,让我持续享受着拍摄的快感。一句话,这是我最喜欢的记录方式。

对于钟鼓楼地区,我有着特殊的情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5年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我会常常回忆起那段岁月——邻里间的嬉笑怒骂,胡同里的灰瓦树杈。

近几十年在这一地区,一些我非常熟悉的场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一幕幕的发生在眼前,作为一个摄影人,记录它们是一种义务也是我的责任。

拍摄时,我放下自己的职业立场,没有了报道摄影严格的时间限制,不为完成报道任务,不为发表作品,一身轻松。放下沉重的长枪短炮,一台微单,用第三只眼去寻找应该裁剪的动态和场景,之后轻轻地按动快门。一幅幅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画面,一座座老宅、老树、老门洞的光影,进入了我CF卡中。

北京爷,赤背与两只爱犬一起玩耍;情侣,在雾霾中的鼓楼脚下玩自拍;踢毽子的好手,在广场上腾空起脚……

胡同里结婚的、摆摊儿的、剪头的、玩手机的、跳舞的……持续8年钟鼓楼地区的拍摄,我在钟鼓楼脚下“拾来”的碎片影像占据了我的电脑硬盘容量很大空间,已存下2000多幅成品影像。

钟鼓楼下低矮破旧的房子里,住着我似曾相识却又不认识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存在状态,聊的家长里短,等等,都与我有关。

雾霾来了,戴上口罩成为了胡同里“新常态”;“9·3阅兵来了”百姓们会围坐一起,共同分享;阅兵蓝来了,他们会尽情的享受那一刻;治理开墙打洞,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这些并不高大尚的照片,是钟鼓楼周围曾经发生的故事,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轨迹,是北京城变化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一瞬,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更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光影年轮。

目睹这些照片,真实感,亲切感,怀旧感交织在一起。这些碎片影像是二维的,但消失的场景却是多维的。

这座城市有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我的镜头永远聚焦的是现在……

摄影并文: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