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展览

移山止水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彦希 2017-11-09

陈抱阳《晚归》

冯梦波 综合影像作品

管怀宾《浮园》

李明《变焦》

林科《长城》

刘毅《混沌论》

邵文欢 《一切仿佛从未发生》

孙晓宇《山陬海澨》

夏梦霖 《Invisible Waves》

查看大图

陈抱阳《晚归》

冯梦波 综合影像作品

管怀宾《浮园》

李明《变焦》

林科《长城》

刘毅《混沌论》

邵文欢 《一切仿佛从未发生》

孙晓宇《山陬海澨》

夏梦霖 《Invisible Waves》

作为策略的“山水”路径 

面对超媒体时代的特征,影像的路径在讨论技术的扩大化和跨学科界知识注入的浪潮之中,隐约的让我们体会到回归影像内容本身的设置,并与前两个路径进行链接的重要性。而“山水世界观”的母题正适合显现用来超媒体时代下,影像生存的多元面貌。讨论“山水”是一次面对指向未来性的超媒体语境下的一次反向,从世界观的构建中返回历史性中,找到还原当代影像生态面貌的新方法。这时,我们会发现,如今在被“分众化”的影像群体里,很可能通过“山水”印迹的东方性集体记忆,共同还原一个整体认同,一个主观能动的“存在”世界。与此同时,我们将在山水概念下构成的塔形知识结构中,找到每个人不同的影像诉求、生活经验、世界认知。在快速消费的时代里,我们不再在山水创造的问题意识下获得无效的感受力,而是形成作为“多向度的人”的可能性。但这些前提是,构造山水世界观的时候,我们做到了抵制被消费的“山水”符号,从本源出发。 

超媒体时代中的“山水”的问题势必逃不掉“当代”的讨论,这是一个历史性镜像的存在。事实的现象是,很多人从“当代”出发,抱着消费性的目的向“传统”靠近,挖掘他们的文化符号和产品价值,最终,我们所熟知的“山水”成为了一种被扭曲的世界。我们的研究要回到原初,向现实靠近。 

关于影像的创作,山水和传统的母题可谓相当广泛。艺术家们试图从影像的质感方式中触及山水世界观背后对带动的传统哲学性思考。这种思考最终不会脱离社会现实语境,它将提供的是对当时社会面貌的改变方案。文人们面对山水,用心中山水作为回应,在执笔间创造山水的气韵,修养身息,和自然交流,取道德行。西画传入,强调面对山水与之写生,在山水之象中,创造客体山水、视觉和内心的经验缔造。持机器者,通过取景器里的留存更加真实的山水。我们可以和山水合影或者是一种无我之境,当快门的截取声响起时,它宣告了机器和人山水之象的获得。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困难,不在于山水的传统意识有多么深奥,更在于全新的观看机制训练下的我们,怎么样还可以通达我们内心,找到我们要的东西,我们回应它的东西。没有方法、没有目的,这就是问题。清晰让我们直面山水,却没了“灵晕”,没有了方向。

机械从象到“像”的创造,是否就是古人从象到像的准确收获呢?文人画家们游山默于心而写于画。“传移模写”的过程,却是世界观的再造。自然可以不“像”而自然的“象”却留于心,落于笔墨之间。影像的最大优势是对真实的准确记录,却容易遮蔽那些看不到的东西。科学的技术总是容易制造我们思维的惰性,面对山水和古人时,超媒体时代的技术革新反而拉开了我们和文化内核的距离。或许,我们应该消解影像艺术面对山水问题所常常持有的“先天”情怀,模糊多种艺术创作路径的可能性,达成山水与社会、观看、消费、知识之间相互交织的意识,重新反思山水在个体经验世界的真实“溢出”,将隐性的山水性意识从梳理中显现出来。技术只是方法,观照自身的内心才能获得对传统的显隐和相承。  

本次展览名为《移山止水》,其典故来自两个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和“心如止水”。“移山”对于愚公来说是务实主义的体现,却给我们带来了山水经验的另一面思考。文人摹写山水,将自然的山水“移到”纸本之上。在“移”的过程中同样建构了自己的世界认知和文化诉求,移动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联动的是内心的感应,主体性的改造。当然,“移山”对于影像艺术家来说更为简单。拍摄和打印输出,就可以将山水搬到世界的任何空间之中,“像”移动的背后,如何想移动一个世界观,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止水”是来自于白居易诗句,“公独何人,心如止水。”一文。它体现的是带有禅思的哲学情境,是古人对于自我世界和处事的境界。在表面上,影像艺术家能够抓住静止山水瞬间,然而如何在静止背后,找到和内心的对照,从“不动”的影像程式 中记录永动的世界观。“移山止水”是一次对影像艺术家的挑战,在对视像的把控挪移,抒写组织中找到传统意识的当代再现。影像不是空壳的制

造,至少我们都相信它的存在,能和文人画一样,找到新的建构艺术和世界的方式,带入我们今天对自身个体、社会问题意识的诉求。本次展览希望达到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其一是面对当今超媒体时代下,影像创作中技术和新媒体语言思考,如何放置它们的位置,以至于有效深入对传统的观看、理解。其二是获得心象和物象关系的拉扯,创造艺术的主动意识。其三,做到一次山水自省,个人经验感知的重新获取,并找寻影像当今生态和个体经验之间的关联。其四,在如何构建新的对山水传统知识生产方式的构建,满足我们回应当代问题意识的需求。 

展览呈现形式:

展览将通过邀请10-20位艺术家关于山水世界观的题材作品,在空间内呈现“移山”、“止水”的概念。构建影像的山水世界。其中包括摄影、Video影像装置、书法行为等作品。在空间内进行空间搭建,利用现场空间的陈旧气质,营造一种正在“移动”的山水工程现场,作品嵌入搭建装置之中。观者穿梭之中观看各个艺术作品。同时,围绕山体,将摆放类似周易八卦一般造型的地台,在地台之上展示参展艺术家的摄影作品 

呈现亮点:

在展览中,我们将在人造山体中按放互联网影像展示,将互联网产生的关于人和风景合影、自拍的影像通过显现设备展现出来,在千万图像中构建被人们不断消费、移动的山水符号。观者也可以实时的通过网络参与“移山止水”的自拍图像生成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