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农民工的住所和5年后他们的建设成果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7-07-05

2008年的重庆江北嘴(上图)和2017年的重庆江北嘴(下图)。 刘嵩 摄

2011年,这里是建设中的江北嘴,远方的高楼点亮了城市的夜,简易工棚里也透出光亮来。居住在这里的工人们仿佛无心城市的喧嚣热闹,他们全身心投入在每一寸钢筋混凝土上,力争将脚下的土地打造成繁华CBD。

2017年,荒废的山坡消失了,变成了一片休闲绿地和高楼大厦。崭新的公园里,工棚早已撤走,绿地中设置了两只猴子的雕塑,给人以活力与向上的希望。

2011年,新月初上,华灯溢彩,悠悠的嘉陵江畔有这样一座特殊的“江景房”,由主人就地取材,用几块彩钢围挡搭建而成。灯光透过围挡缝隙溢出来,想必它的主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正享受着短暂的悠闲吧。在那个春夏交替的日子里,这座“江景房”守望着千厮门大桥慢慢建成。

2017年,如今,连接渝中半岛和江北嘴的千厮门大桥早已通车,江边的行人步道也重新修葺。“江景房”不见了,在时间的辗转中,留下大桥上日夜奔跑的汽车和穿梭的轻轨。

2011年,数尺防水布,几根长木棍,以沙石泥土为伴,以大树钢架为侣。2011年,从江北嘴中央公园顺沿而上,时常能看到一群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守看着夜里嘉陵江畔的建筑工地和施工所有的钢材。累月的坚守,换来鳞次栉比的高楼。

2017年,规则排布的阶梯是通向每座大厦的必经之路,在此经过的人们或许不曾知道,脚下的土地在几年前,还是一片工棚。如今,工棚已经成为过去,但城市的发展从未停止。

2011年,建设期间,三洞桥成了工人们的“安身之所”,一张篷布和几块围栏便把桥洞与外界隔绝起来,在巧心布置下,百来平米的桥洞内秩序井然。早上工人们从这里出发去工作,晚上回到这里,归于平静的生活。

2017年,一个工期结束后,暂住在桥洞的工人们又迁徙到新的工地,建起新的工棚,远处也修起了新的高楼。这里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环,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塔吊、钢筋、钢架、挖掘机以及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棚是一个工地的基本构成。入夜了,工地上停止了轰鸣,所有的机械都保留着白天收工时的动作,即将度过这平静的夜晚。工棚里的工人并没有因此停下工作,他们是工地的守夜人,看守着这些机械车辆,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

2017年,如今,高楼已经完工,曾经驻守的工棚为新建设的大楼腾出了空间。可能在工地的其他位置,还有同样的工棚继续着自己的使命,见证着座座高楼平地起。

2011年,远处灯光闪耀的朝天门长江大桥,近处灯火通明的工人住所,二者交相辉映。工棚外随意堆放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道出了生活的艰辛。

2017年,旧的建筑工地完工,工棚随之消失,替代以葱翠的绿植。不远处,新的建设工地又垒起基石,等待着工人们去开拓。城市建设风雨兼程,在一动一变中,助力现代化进程滚滚向前。

查看大图

2008年的重庆江北嘴(上图)和2017年的重庆江北嘴(下图)。 刘嵩 摄

2011年,这里是建设中的江北嘴,远方的高楼点亮了城市的夜,简易工棚里也透出光亮来。居住在这里的工人们仿佛无心城市的喧嚣热闹,他们全身心投入在每一寸钢筋混凝土上,力争将脚下的土地打造成繁华CBD。

2017年,荒废的山坡消失了,变成了一片休闲绿地和高楼大厦。崭新的公园里,工棚早已撤走,绿地中设置了两只猴子的雕塑,给人以活力与向上的希望。

2011年,新月初上,华灯溢彩,悠悠的嘉陵江畔有这样一座特殊的“江景房”,由主人就地取材,用几块彩钢围挡搭建而成。灯光透过围挡缝隙溢出来,想必它的主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正享受着短暂的悠闲吧。在那个春夏交替的日子里,这座“江景房”守望着千厮门大桥慢慢建成。

2017年,如今,连接渝中半岛和江北嘴的千厮门大桥早已通车,江边的行人步道也重新修葺。“江景房”不见了,在时间的辗转中,留下大桥上日夜奔跑的汽车和穿梭的轻轨。

2011年,数尺防水布,几根长木棍,以沙石泥土为伴,以大树钢架为侣。2011年,从江北嘴中央公园顺沿而上,时常能看到一群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守看着夜里嘉陵江畔的建筑工地和施工所有的钢材。累月的坚守,换来鳞次栉比的高楼。

2017年,规则排布的阶梯是通向每座大厦的必经之路,在此经过的人们或许不曾知道,脚下的土地在几年前,还是一片工棚。如今,工棚已经成为过去,但城市的发展从未停止。

2011年,建设期间,三洞桥成了工人们的“安身之所”,一张篷布和几块围栏便把桥洞与外界隔绝起来,在巧心布置下,百来平米的桥洞内秩序井然。早上工人们从这里出发去工作,晚上回到这里,归于平静的生活。

2017年,一个工期结束后,暂住在桥洞的工人们又迁徙到新的工地,建起新的工棚,远处也修起了新的高楼。这里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环,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1年,塔吊、钢筋、钢架、挖掘机以及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棚是一个工地的基本构成。入夜了,工地上停止了轰鸣,所有的机械都保留着白天收工时的动作,即将度过这平静的夜晚。工棚里的工人并没有因此停下工作,他们是工地的守夜人,看守着这些机械车辆,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

2017年,如今,高楼已经完工,曾经驻守的工棚为新建设的大楼腾出了空间。可能在工地的其他位置,还有同样的工棚继续着自己的使命,见证着座座高楼平地起。

2011年,远处灯光闪耀的朝天门长江大桥,近处灯火通明的工人住所,二者交相辉映。工棚外随意堆放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道出了生活的艰辛。

2017年,旧的建筑工地完工,工棚随之消失,替代以葱翠的绿植。不远处,新的建设工地又垒起基石,等待着工人们去开拓。城市建设风雨兼程,在一动一变中,助力现代化进程滚滚向前。

华龙网:图:刘嵩 文:黄宇

每天,这座城市都有数不清的建筑拔地而起,万丈的高楼,纵横的大桥,气势恢宏,连接两岸。这些建筑背后的工人们居身于不足十平米的简易工棚,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座座工棚见证了工人们用双手搭建起一砖一瓦,助推城市建设。记者历时数年,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工棚的前后变化,通过别样视角,从中窥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