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平政路,63°》熊汉泉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7-01-12

曾三居住的狭小空间里,堆满了他捡拾来的物品

平政路的废弃房屋,曾三和流浪汉门蜗居在这里

即使穷困也坚守原则,大约来自曾三对命理的研习

曾三自制的板车,送走了一户又一户邻舍

城市里有繁华喧闹,也有无声前行

下一站,曾三将去向哪里

曾三仔细地记录着每个客户的联系方式

曾三勤劳地做着报酬不丰的每件小事

再辛苦,曾三也只愿意用自己的劳动过生活

这样的生活让曾三显得很疲累

满目疮痍的双手,刻满了艰辛生活的印痕

偶尔饱餐一顿的面条真的很香

面对好心人士送来的食物,曾三吃的很畅快

砂石里的铁屑很少,吸铁石聚集着的是下一餐的口粮

搬家和拆迁持续推进,曾三的经验分享是如此及时

曾三用自己的智慧将邻居的自行车从废墟里救出来

房屋的主人已经搬离,曾三写的文字继续守护这里

曾三站在瓦砾堆里,畅谈他的“园林之歌”的构想

“园林之歌”的设计手绘图纸,描绘着对未来的设想

曾三在自制的健身房里锻炼身体

修剪胡须大概是曾三最惬意享受的时光

被推倒的树木杂乱地埋葬了一个人的家

曾三一个人在旷野里孤寂地吃着早餐

最好吃的午餐不过是一袋饼干一大瓶水

那些遮挡风雨的房子消失,曾三又将继续流浪

我想去到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我想去到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

查看大图

曾三居住的狭小空间里,堆满了他捡拾来的物品

平政路的废弃房屋,曾三和流浪汉门蜗居在这里

即使穷困也坚守原则,大约来自曾三对命理的研习

曾三自制的板车,送走了一户又一户邻舍

城市里有繁华喧闹,也有无声前行

下一站,曾三将去向哪里

曾三仔细地记录着每个客户的联系方式

曾三勤劳地做着报酬不丰的每件小事

再辛苦,曾三也只愿意用自己的劳动过生活

这样的生活让曾三显得很疲累

满目疮痍的双手,刻满了艰辛生活的印痕

偶尔饱餐一顿的面条真的很香

面对好心人士送来的食物,曾三吃的很畅快

砂石里的铁屑很少,吸铁石聚集着的是下一餐的口粮

搬家和拆迁持续推进,曾三的经验分享是如此及时

曾三用自己的智慧将邻居的自行车从废墟里救出来

房屋的主人已经搬离,曾三写的文字继续守护这里

曾三站在瓦砾堆里,畅谈他的“园林之歌”的构想

“园林之歌”的设计手绘图纸,描绘着对未来的设想

曾三在自制的健身房里锻炼身体

修剪胡须大概是曾三最惬意享受的时光

被推倒的树木杂乱地埋葬了一个人的家

曾三一个人在旷野里孤寂地吃着早餐

最好吃的午餐不过是一袋饼干一大瓶水

那些遮挡风雨的房子消失,曾三又将继续流浪

我想去到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

我想去到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

湘江弯成一个「几」字,从湘潭市中心流淌而过,而平政路刚好沿着河西蜿蜒开来。早在千年前,老湘潭人依水而建,码头、米市、药行等等林立,撑起了老湘潭的商业繁华。千余年过去,随着政府「精美湘潭」建设的推进,这条千年老街现今已经被拆除。而从2016年农历五月初五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协会副主席熊汉泉,凭着多年纪实摄影师的责任感,就在这条路上蹲守了一百多个日夜,只为用镜头与平政路对话,记录了很多感人的瞬间和难忘的故事。


曾三的歌

拍摄一日复一日,我拿着相机在平政路从早走到晚,从初夏走到深冬。慢慢地,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愈发熟悉,见证了一座一座房子在这里消失,一个一个家庭从这里撤离。许是时间和心思花得多起来,这条路上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牵动我的目光,进入我的视野。

有一天,这条路上多了几块写着粉笔字的木板,有的写着“搬家的常识与经验教训”的温馨分享,有的写着“瓜田李下,自避疑心”的善意提醒。这样带着善意的新变化,让已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平政路有了一丝别样的温暖。于是,书写这些文字的人就此走进了我的镜头,这便是曾三。


1.

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于是,我们总能在水边找到这样一群人,他们逐水而居,靠着拾荒维持生计,过着底层贫乏的生活。临靠湘江的平政路,自然也吸引了这样一群流浪的人蜗居于此,而曾三便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曾三,1951年12月在湘乡出生,1996年从虞塘来到湘潭,2010年住到平政路废弃的房屋里,平日靠拾荒维持生计,每月收入不过三百余元。即便潦倒如此,曾三还是坚守着“靠自己双手”的原则,写下了那些温暖的粉笔字。

和别的拾荒者不同,曾三有一辆木质板车,是他用捡来的废弃材料自制而成,这些年来帮着他拖运了一车又一车的“宝贝”。平政路开始拆迁后,曾三又用这辆板车,帮着邻舍拖运了一车又一车的家什物件,有的象征性地收到不多的劳务费,而有的只是纯粹地义务帮忙。

我跟着曾三去过他住的房子,看到墙上依旧贴着“大字报”,不过内容却和前面见到的大相径庭,居然是八卦周易的相关命理或者规则。怀着好奇心打探,曾三这才告诉我,曾经他还在八仙桥帮人算命,换取生活开支。

2.

我们第一次深聊时,曾三便逻辑清晰地对我进行过“盘查”。得知我在摄影家协会所在职位后,曾三便开始结合平政路拆迁保护的情况,对我的摄影事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以此希望我能通过个人的力量,更好地保护平政路的人文和环境。

距离雨湖公园不远,平政路上有两棵相连的古树,看上去别有一番意境。曾三以此为中心点,亲手绘制了一副设计规划的蓝图,把这两棵树圈起来新建一处园所,作为雨湖公园的“园中园”额外收费参观,取名为“园林之歌”:一来可以作为摄影家协会的工作场地和经费来源,一来可以免除古树被拆迁毁损的命运。

随着钢铁机器的开进,平政路的拆迁有序进行着。原来的房屋轰然坍塌,变成一堆堆废墟,钢筋铁丝散乱地裸露在废墟里,散发出衰败的气息。这里大约成了拾荒者的天堂,没有主人看守的“宝贝”随手可得,拿去换钱至少可得几日温饱。

然而,我一次次地走近曾三,我才发现曾三对此视而不见,依旧自顾自地用磁铁在瓦砾堆里吸附碎铁屑。那双在冬日里皲裂的手嵌着深黑色的印痕,让人不忍直视。我问为什么,他说不是他的他不能要,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用劳动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

3.

也许,正是因为曾三的热心和真诚,街坊邻舍有什么事都会主动请他帮忙。曾三变得越来越忙碌,忙着帮左邻右舍搬家,忙着捡拾废旧物品,也还会帮助房地产张贴广告……业务繁忙时,曾三会在他屋前的门板上写明工作安排,让大家一目了然。

就在曾三四处奔忙他的业务时,他所居住的地方已悄然进入拆迁的日程,曾三全部的家当瞬间被掩埋进废墟里。我看着他顶着满头白发,钻过倒塌树木的缝隙中,一点一点地将他的物品清理出来,再用他帮很多人家搬过家的板车,把这些东西拖运到他下一个暂住点。

更多的房子倒下来了,我想抢在平政路消失前定格历史,去平政路的时间也更紧密。于是,那天一大早我远远便瞧见了曾三,他一个人孤寂地坐在旷野里,手里端着那熬出来黑乎乎地一碗粥,慢慢地咀嚼着生活的滋味。不知道是哪里得来的黑豆还是黑米,放在白色大碗里糊得不成颜色。后来我们才知道,就这样一碗粥确是他为数不多的一顿奢华的早餐。

下午两三点,我们又遇到了曾三。彼时的他,软弱无力地蹲坐在地上,旁边是他刚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全部家当。自早餐那一顿后,曾三再未吃过任何东西。我掏出五十元想让他救急,他却死活不肯接收。最后,我们的年轻摄影师王徉跑过了几条街买来了大袋饼干和大瓶水,曾三这才接过去狼吞虎咽。

曾三的“园林之歌”,是他亲手绘制的梦想,随着平政路拆迁也消失在时空里,大概只有我人知晓过。可因为我没有守护住他的期待,我们后来再见时他也不太愿意搭理我。我眼见着他推着板车和全部家当,流浪去下一个地方,慢慢消失在我的镜头里,再往后面我竟再也没有见过他。

他端着白瓷碗非常享受地嗦着面条的样子,他拿着剪刀细细修剪他浓密间白胡须的样子,他在废墟里收捡衣服被子的样子,他在自制健身房里煞有介事锻炼的样子……都一一存在了我的镜头里,被定格成永恒的模样,证明他曾在平政路的那些岁月的点滴。

不管是流浪者曾三,还是作为摄影师的我,我们都成为了平政路的过客,却都想为平政路做到更多。这条路消失在时空里,而很多的“曾三”也跟着离开,那些他们唱过的歌有人听过,也有更多人没有听过。

不管是张三的歌,还是曾三的歌,我们的心里都埋藏着对这片土地无比的热爱。也许,还是无法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可他们还是需要启程去流浪。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但我还是希望他们心里充满着希望。

摄影 | 熊汉泉

文字 | Sunny

作者简介

熊汉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摄影作品和论文3000余件,其中获奖作品400余件。2000年至今已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等专业刊物发表摄影作品500余件;2003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主办了《钢铁之恋》个人影展。《雪山写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银奖、《炉台上的人》(组照)获全国第21届摄影艺术展银奖、《工业记忆》获全国第24届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银奖、《小球迷》获第11届国际影展银奖。2007年出版《窑湾----一条老街的记忆》画册并主办影展;2009年获湖南省10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10年至2013年分别举办了《聚焦农民工》、《工业记忆》、《炉台上的人》、《一线工人》、《钢铁变奏》等个人摄影作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