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胡营高跷》乔仲林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6-12-20

查看大图

大胡营高跷归属文跷,兼有武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表演形式唱、念、坐、打,有文有武,文中带武,武中有文。表演套路花样繁多,武跷、文跷表演生动形象,两面声音深厚宏亮的开道锣及两面印有龙图案的三角形大会旗和24面五颜六色的护卫旗开路,其气势磅礴,声势浩大。

大胡营高跷有十个角色,其中有陀头、卖豆儿、武扇(公子)、文扇(老坐子)、渔翁、樵夫各一人扮演,另有两人打锣、两人打鼓。为了烘托表演气氛,现在的表演中又增加了傻丫头和醉鬼两个角色。其主要特点:一是跷腿长,全跷高约1.80米,跷托处约1.40高。跷身绿色,跷芽红色,芽边黄色,带有南方色彩。二是可在行走中表演,也可在固定场所表演。行进中表演,托头、卖豆儿、武扇在前面以编八字的形式表演,并间歇增加耍跷、(蹲跷)背跷、怀中抱月等,并有文武扇逗哏的表演,武扇穿场表演,其它角色各摆各的架式。在固定场所表演,首先是三参三拜、圆场、走阵法,阵法有龙摆尾、神龙绞闹、编篱笆、三角阵、四角阵、车轱辘阵等。三是曲调保存较多,唱词也保存得比较完整。四是种类丰富,包括锣鼓舞奏、高跷调演唱、凤阳歌、花棒表演令、十不闲等民间艺术品种,唱腔韵味浓厚、舞姿独特,2009年10月被列为第三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到节庆,这里的高跷表演都会吸引四方游客,尤以正月十五最为热闹。                  

 撰文/摄影 乔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