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大家名作】郑景康人像摄影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图文/赵俊毅 提供 2013-11-22

查看大图

    赵俊毅谈郑景康的摄影集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景康摄影集》1958年4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75幅摄影作品,其中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有新中国初期的风光和剧照作品,最多的还是人像作品。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国画家齐白石、数学家华罗庚、电影演员金山等人,通过摄影作品被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画面中的人物借助着影像媒介,把自己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这幅人像作品,梅先生的神情自然真实,看不出半点摆拍的痕迹,面对作品就好像有面对着本人一样。拍摄之前,郑景康与梅先生深度交流,互有好感,在拍摄的时候,为了适应被摄对象的脸型,有意把光线布置的均匀柔和,梅先生面容上各部位都没有明显的暗影,但这种光线极易造成面容的平板,脸部上的凹凸轮廓表现不出来,而这幅作品却有着正常的立体感。雅洁的中灰背景,把人物烘托得恰到好处。在梅兰芳艺术人生中,他的舞台剧照、生活照、艺术照特别多,但能在人们记忆中保存住的,还是郑景康拍摄的《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 
    《国画家齐白石》这幅人像作品,说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1934年11月1日,郑景康曾在北平举办过个人影展,为了给影展增辉,郑景康想拍到国画家齐白石的影像,并托朋友找到白石先生,白石先生碍于朋友面子不好拒绝。在白石先生家里,郑景康用格莱弗莱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连拍了十几张底片。为了表达谢意,郑景康又放大一张巨幅照片送到齐宅,白石先生认为照片拍的不错,一时兴起,随手把自己刚刚画的《水墨虾图》回赠给郑景康。此事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又有一位叫周维善的画家也给白石先生画了一幅肖像画,白石先生不愿意欠人情,又回赠了周维善一幅《东方朔偷桃》。来回馈赠、迎来送往,让白石先生感到既费心又劳神,更主要的是打搅了自己心境和作画,思来想后,白石先生便在客厅的显眼处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上几个大字“双方不合算”,以此来婉言谢绝别人为他画像或拍照。1955年,郑景康第二次萌生了为白石先生拍摄肖像的念头,他怕遭到白石老人的回绝,便以请吃饭为由,哄着94岁的白石老小孩到位于王府井的新华社人像摄影室来。影室内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就绪,郑景康请白石老人参观一下自己的影室,歇歇脚喝点茶,然后再到东安市场找一家名餐馆吃饭。白石老人被安排在预备好的座位上,影室灯光刚一打开,老人马上意识到吃饭要有附加条件,内心的不悦迅速传递到脸上,神情中略带不爽,郑景康手疾眼快,及时用相机捕捉到白石老人的影像。这幅作品采用低角度拍摄,适当的掩饰了白石老人毛发不多的头顶。为了把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白石老人的面部上,郑景康用较暗的背景,反衬出老人脸上肌肤的质感,并烘托出老人的银白色的胡须。 白石老人生前不会想到,就因为自己的不情愿和不配合,在自己饱经苍桑的脸上,所留露出那深沉而锐利的目光,却永远定格在后人们的记忆中。
    上世纪50年代的摄影室,大都使用木座机拍摄人像,但郑景康偏偏不喜欢用木座机,他认为木座机夹在他与被摄者之间,庞大阴森的木座机多多少少会引起被摄者的恐慌。郑景康喜欢二三十年代新闻记者用的格莱弗莱克斯单反相机,该机比木座机体积小巧,拍摄时他与被摄者面对面的交流,不会因为相机而分散被摄者的注意力。郑景康爱用一支210焦距的天塞镜头,他用这支镜头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景康摄影集》被中国摄影史册誉为新中国第一本个人摄影集。事实上,郑景康摄影展举办于1957年2月,《景康摄影集》出版于1958年4月,吴中行摄影展举办于1957年5月,但《吴中行艺术摄影集》却出版于1957年10月。由此可见,郑景康摄影展是新中国第一次个人摄影展,《吴中行艺术摄影集》是新中国第一本个人摄影集。在新中国摄影历史长河中,第一次、第一本,是非常敏感的字眼,我们从事修史的同志,一定要认真的做好田野工作,在此一并更正。
    参考文献:《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景康摄影集》《人象摄影》
    本文作者:赵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