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大家名作】袁毅平摄影作品赏

来源:本网综合 责编:张双双 2012-12-17



袁毅平
    【作者简介】
    袁毅平:(1926-)曾用名袁剑平。摄影家、摄影理论家。江苏常熟鹿苑镇人(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会长、全国摄影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939年 在上海从事人像摄影
    1949年 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北京《人民日报》摄影记者
    1958年 在中国摄影学会参与筹办《大众摄影》杂志,并任编辑组长,后任《中国摄影》杂志编辑组长、执行编委、副主编
    1961年 代表作《东方红》获中国摄影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
    1966年 “文革”期间在农村干校劳动
    1972年 任新华社摄影部影展办公室和《中国摄影》编辑室副主任
    1977年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任《中国摄影》杂志主编、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摄影理论研究部主任、摄影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 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摄影活动家”称号
    1990年 离休
    2009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袁毅平摄影作品集】
 


 东方红(摄于1961年8月)

朝晖赞(摄于1985年11月)

璀璨辉煌(摄于1990年2月)

何须惆怅已黄昏(摄于北京)

 
迎风挺立(摄于1995年10月)

振我国威(摄于1997年7月)#p#副标题#e#

草原之晨

白云下面牧羊人(摄于内蒙古)

拔地擎天(摄于湖南索溪峪)

斑斓金秋(摄于浙江)

出头露面

洁净隆冬(摄于北京)

绿荫小调(摄于江苏常熟沙家浜)

小红点点小春风(摄于北京)

滴翠盛夏(摄于安徽)

普天同庆(摄于1999年10月)

谁撒絮花乱雪花(摄于北京)
 #p#副标题#e#

摄影艺术中的意境
袁毅平

 
    优秀的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比较深远和完美的意境。摄影艺术虽然具有鲜明的纪实特点,但它同样需要讲究作品的意境。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怎样创造意境?意境来源于哪里?下面分别谈点自已的认识。
 
    什么是意境
  
    对于意境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提出的“形神兼备”就是意境;也有人认为,南齐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提出的“气韵生动”就是意境;又有人认为南梁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的“心物交融”就是意境;还有人认为,晚唐五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雄浑、豪放、冲淡、典雅等二十四种“诗境”就是意境。此外,还有像宋朝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无境”以及他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等等都认为是意境。总之,各有各的看法。其实,其中有些实际上是说的创作和审美中的主客关系、作品中的“意趣”和“兴味”、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以及构成意境的某些要素,严格地说不能算是意境。但不管怎样,经过这样一些探索,对进一步弄清意境的含义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今天不能硬搬前人的理解;对于摄影艺术来说,也不能硬搬其它艺术里的概念,但是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恰当地借鉴,从而研究和探索摄影艺术中的意境问题。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意境呢?我同意这样一种看法: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使读者或观众通过作品引起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比如我们搞摄影创作,一方面总是离不开具体的拍摄对象;另方面作者也总是要通过拍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和观点,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怀和感情。在这里,具体的拍摄对象,就是所谓“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所谓“情”,情和景二者在作品里互相融合,这就产生了一定的意境。比如大家熟悉的黄翔的作品《十月的螃蟹》,被用来作为“景”的螃蟹和美酒之类,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但因为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就使作品的景中有了情,情中有了景,产生了十分深远的意境──它嘲讽了“四人帮”罪有应得的下场,歌颂了党和人民的伟大胜利,也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大快人心事的喜悦心情。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遨游在作者所创造的广阔的艺术境界里。可见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p#副标题#e#

 

探 究 摄 影 之 美
袁毅平       

    1985年冬,我曾为丁遵新的《摄影美的演替》一书作序。18年后的今天,为他的新著《摄影美的本性与创造》再次作序,我虽自感难为,但为他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所感,又欣然拿起笔来。记得当初为他的《演替》(下同)所作序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每次走进书店,总能在书架上发现一些新出版的各色各样的兄弟文艺理论著作,唯独难见摄影理论方面的新著,总觉得不是滋味。欣喜的是,近来不少有志于摄影理论研究的同志,纷纷都在拟订计划或者已经动笔著书立说,而丁遵新———一位勤奋而善于思索的摄影理论家,则先声夺人,已将他发表的一些论文选编成集,定名为《摄影美的演替》。”
  18年过去了,尽管我国摄影界“重实践轻理论”的宿疾尚未痊愈,“碰运气也能出好片子”的怪论还时有所闻,摄影理论队伍“走马灯”的现象依然存在,但从总体上说,毕竟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丁遵新,自称是摄影理论队伍中的“游击战士”,他坚守岗位,孜孜不倦,勤奋笔耕,先后发表了大量摄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除《摄影美的演替》外,还著有《摄影创作谈》、《摄影成功启示录》、《摄影精粹》等书,本书则是他多年来探讨摄影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
  丁遵新当过20余年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曾先后在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摄影艺术概论和摄影美学。其间,他潜心研究摄影理论,长期坚持不懈。由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因而对生活本色真实的追求成为他理性思考的起点;较长时间的摄影实践使他对摄影的“易学难精”有切身的体会,故而把“摄影的奥秘”作为理论探索的重点。
  本书共收编论文70余篇,洋洋数十万字,内容涉及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这里简谈几点读后所得,不及其余。
  首先,书中文章大多围绕着“摄影是什么”这个母题进行探索,从中寻找“金钥匙”,以揭示摄影艺术的“奥秘”———摄影的规律性,这是他理论研究的恒定目标。他对摄影的本性提出了“真与美直接结合”的理念。这里的关键词是“直接”二字。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认为摄影是科学,因此在于“求真”;有人则认为摄影是艺术,因此在于求“美”。而现在,丁遵新进一步提出了“真与美的直接结合”,把真与美直接统一了起来。当然,任何艺术都可以说是真与美的结合,但对“真”的内涵和结合的方式各不相同。我认为,“直接结合”说符合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此外,丁遵新还提出了摄影创作的“第三高度”说。他用跳高作比,说摄影创作须跨越四个高度,第一高度:技术的掌握;第二高度:技巧的运用;第三高度:摄影美的发现和创造;第四高度: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他认为其中第三高度是关键,也最难跨越。摄影家必须下苦工夫提高自己的学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才能跨越这关键的第三高度,从而进入最高层次的第四高度。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艺术经验,跨越第三高度往往会失败。他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摄影家必须有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做依傍,而不是靠侥幸碰运气。
  其次,呼唤主体意识,张扬艺术个性,这也是他进行摄影理论研究的本意。他在本书的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二者对于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这里不妨照录他几小段原话:“摄影家是创作的主体,摄影美的自由度关乎外在的环境,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主体意识的丰富性。”“艺术不是生活的直接延续,摄影不能产生摄影。摄影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但作为艺术创作,它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再现,而是对现实的发现和跨越。离开了创作主体个性的独特性,离开了活的心灵,离开了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独特感受,就没有艺术创作可言。”“摄影创作的主体性,是摄影家充分发挥自己力量,在对生活、艺术的发现中发现自己,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抒发个人的感受。”这些话说得相当深刻,确实是摄影创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现在有些作品很难找出作者的独创性?就是因为其中缺少了一个“我”。
  第三,既倡导纪实,也赞赏画意。纪实与画意,本是摄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属两大风格流派。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地位却时有争论,乃至互有褒贬,一度还出现扬此抑彼的现象。对此,丁遵新以辩证的观点从整体动态平衡为出发点认为,摄影艺术有史以来不外乎纪实与画意两大基本倾向。纪实与画意的对立、渗透、交融,构成了摄影艺术风格流派嬗变的历史。他既倡导纪实,也赞赏画意。他认为,“纪实是摄影的本性,纪实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主体,纪实美是摄影艺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充分肯定了纪实摄影的主导地位。
  为了更深层面地了解纪实摄影的特点,丁遵新曾向部分纪实摄影家寄发了问卷调查,并作了三次有关《纪实摄影家答卷》的述评。他先后发表有关纪实摄影论文二三十篇,对纪实摄影的审美价值、特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许多当代纪实摄影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可见他对纪实摄影的倡导也是“不遗余力”的。
  第四,积极提倡多元化,推崇多元极致。多元化,是摄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丁遵新较早看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一再呼唤摄影艺术的多元化格局,后又提出需把多元化推向极致。他认为,“多元格局的标志是题材、形式、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的多样选择”,但“多种多样的题材、手法和创作方法如果不能推向极致,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终难以将摄影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说,“极致不同于极限和极端。它不是事物的最高限度和顶点,而是最高的造诣。是摄影家艺术生命的开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极致意味着题材、技巧、表现方法的新颖独特,超群出众;也意味着创作方法的出类拔萃,独创风格。自然,多元极致也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多元和多样是有区别的,多样主要是指题材、品种、样式等,而多元主要是指观念。有了多元的观念,才有题材、品种、样式的多样化,我们由此看到,丁遵新的艺术观念是在不断更新的。
  丁遵新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是清醒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我们既要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又必须保持我们独立自主的品格。综上所述,丁遵新确是站在较高的角度,清醒地关注和审视着我们的摄影艺术。
  一部好的著作,总会对读者有所启迪,使人们从中获得新知,丁遵新的这本《摄影美的本性与创造》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然,书中仅是一家之言,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我相信,读者会对此作出自己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