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 谈

努力研发我国自主品牌的照相机

来源:未知 责编:未知 2007-09-21

    真是让人感到高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购买力的迅速增长,全国摄影器材的产销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旺盛局面。据德国捷孚凯市场服务公司报告分析,2003年中国共售出约500万台照相机,其中传统照相机为379.2万台,数码照相机为120万台,摄像机和可拍照手机的销量分别达52.1万台和7.35万台。与此同时,我国的照相机生产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各类照相机产量达400多万台(此数据不知准确不?),总产量登上了世界照相机生产大国的宝座。但我们在盘点今天成绩、思考未来发展的时候,是否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照相机工业要发展壮大,还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忧虑和困惑呢?
    说实在话,我国虽然步入了照相机制造大国的行列,但与世界照相机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照相机制造的总量中,大多数是为国外各大品牌厂家贴牌生产没有自己核心技术的相机,自主品牌相机和专有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所占的比重严重偏低。由于存在缺乏“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这个致命的弱点,在照相机工业的核心专利上,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处处存在被人“卡脖子”的危险;数码相机影像处理芯片等一些升级换代集成电路核心技术,还深度依赖国外厂商。这说明:我国照相机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还处在低水平徘徊的状态,仍然没能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开发能力不足—依赖—更不足—更依赖”的双重怪圈。
    从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缺乏核心技术的厂商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也不得不忍受低利润之痛。当国际厂商在我国组织生产的新品照相机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之时,国产照相机则会由于技术的缺位,自身的新产品迟迟不能和消费者见面,逐渐凸显出难以言及的技术劣势。
    痛定思痛,我国照相机制造业怪圈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与我国的摄影行业、照相机企业对既得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所致。剖析我国照相机制造企业利润的构成,在同一照相机集团中,合资产品、合资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大,生产传统相机的公司对集团贡献小。面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企业盈利、就业增加、员工待遇提高等皆大欢喜的局面,一些照相机企业则相应地缺乏技术进步的社会动因和内部压力,只关注如何在短时间里尽快获得收益的战术,忽视为企业制定长期战略的意识。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倾向危害极大,它成为一种麻醉剂,使我国的一些照相机企业淡化了“用市场换技术”无奈的经历,再次进入“用股权换技术”、靠订单运营维持企业生存的牌局;它成为一种兴奋剂,让一些照相机企业从“闭门造车”一步跨越到“拿来主义”,借助市场和技术的互补,实现产能扩张而获得短期的高利润。然而,它最终必将成为一种腐蚀剂,使我国的照相机制造企业放弃了几代人的卧薪尝胆,使自主开发从“不能”走向“不为”,走上了依附于他人的道路,逐渐沦为国外照相机厂家的庞大装配基地。
    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我国照相机企业的长远利益。当今,现代照相机产业正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产权、品牌和发展权,中国的照相机制造业就成了“空中楼阁”。再由于中国照相机工业自己创造的价值小且比例逐年下降,导致照相机工业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其关联结果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危害,国家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某些照相机合资企业陶醉在高利润的产能扩张之中,已越来越摆脱不掉对外国厂商的技术依附。
    众所周知,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并不是来做慈善家的。他们看重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他们通过在中国组织相机生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扩大了利润的空间,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回报,并达到了将自己的品牌相机推向中国市场的目的。作为合资企业的中方,尽管暂时解决了企业生存难以运营、多数职工被迫下岗等现实问题,但管理升级、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市场营销和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长远问题都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还由此出现了引进生产线和产品不少,但由于不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自有机型换代和自动对焦等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十多年停滞不前,高利润率的中高档产品市场完全由国外品牌占据,国内品牌只能勉强占据低技术、低成本、低利润的小份额市场。目前中国数码相机生产行业再次面临当年各大国有相机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做国际资本的附庸或装配厂,还是走合纵连横、独立自强的道路!已严竣地摆在我国各照相机企业的面前。我国各照相机企业应尽快利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迅速组成产业联盟,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科研机构,力争短时间内在影像传感器、影像处理器、自动对焦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并以此为筹码换取平等谈判的机会。否则还将会重蹈20世纪80年代国内相机企业希望通过合资方式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但最终却将原有市场拱手相让,不但丢失了自有品牌,还被迫沦为国外品牌厂商代工基地的命运。
    强化我国照相机的自主品牌研发,夺取照相机制造工业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仍然是可行的。现如今,国家不断推出有利于民族照相机工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等相关政策,促进了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照相机相关的钢铁、冶金、电子、石化等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精细零部件体系日趋完善,对我国照相机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起到了有利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照相机工业通过招商引资、联合设计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有效地加快了照相机制造技术的发展步伐,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照相机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在电子控制、机用新材料、动态模拟、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一大批照相机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突破。应该说,我国照相机工业在技术领域已具备了比较好的自主开发能力。
    要加快我国照相机自主品牌的研发,我们还应将强化照相机自主品牌研发工作提升为国家行为,积极组建以国家照相机制造研发中心为主体,形成自主开发的战略体系。要科学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抢先抓住有利机遇,在世界照相机工业新一轮技术转换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新整合我国照相机制造业的资源,组织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对照相机工业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技术领域,如电子智能化、机型换代、自动对焦、节能降耗、环保材料等课题进行联合开发,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照相机工业创新工程,全面夺取照相机制造业的自主开发主动权。
    在推进国家照相机工业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我国应将照相机自主品牌研发与产业创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文列入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单纯以产能扩张为目的的合资项目,注重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合二为一,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开发,应允许以不同方式灵活实现;税收政策应向自主开发倾斜,相关政策法规应配套,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征税体现激励作用;通过协调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各方资源,助推我国照相机制造业尽快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家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型照相机制造企业搞好研发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基础技术和前瞻技术的实验室,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为我国照相机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相应的持续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