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50年前辉煌一瞬 “国球”拼搏精神永存

来源:未知 责编:未知 2011-04-14

    50年前的今天,1961年4月14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新中国第一次承办的世界大赛中,中国乒乓球队夺得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团体三项世界冠军,新中国第一次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夺得男子团体、女子单打世界冠军(1959年,容国团夺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是新中国体育选手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的辉煌起点,拉开了“国球”长胜不衰50年的序幕,中国乒乓球队的“拼搏”精神极大的振奋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此,通过几幅图片回顾一下那些历史瞬间。

 

新中国第一代乒乓“国手”



容国团荣获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邱钟惠荣获第26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邱钟惠荣获第26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为新中国夺得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

 

庄则栋、邱钟惠分别荣获第26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冠军



第26届世乒赛夺冠后,周恩来、贺龙、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中国乒乓球队

 

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美国乒乓球队登上长城(来华参加比赛)

 

毛泽东主席打乒乓球(吕厚民摄)

 

毛泽东打乒乓球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文章   《1961年世乒赛成里程碑 全民爱乒乓50年热度不减》

  国际乒联2011年3月底公布的一份报告说,3月下旬在中国广州举办的大众杯国际乒乓球精英赛,两天电视转播收视高达7000万人次。有报道说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都对这个数据感到相当吃惊,其实乒乓球在中国拥有这么多的观众缘于“国球”在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50年前的那个春天,1961年4月,我国首次举办世界大赛——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勇夺三项世界冠军,乒乓球从此在全国大热。舶来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历经50年长盛不衰,逐步演变成“国球”,半个世纪的岁月,围绕小小球台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国球在中国的影响力超越了竞技体育的范畴。

  举国协力争冠军  “国乒108将”功不可没

  1960年7月,为了备战次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国家队在原有基础上,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集训区选调运动员,包括徐寅生、李富荣、庄则栋、张燮林、邱钟惠等人在内的“国乒108将”齐聚北京大集训。在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通过“国乒108将”这个战斗集体共同的努力,在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上一举夺得男单、女单和男团3项世界冠军,迈出了中国乒乓球50年长盛不衰的第一步。

  每每谈起中国乒乓球队的崛起,自然会想到容国团、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邱钟惠、林慧卿等世界冠军。其实,中国队取得的冠军无论是团体还是单打都是“团体冠军”。“国乒108将”到北京集训备战世乒赛,为的是祖国的荣誉,人民的愿望,多少人牺牲个人名利,甘当主力队员陪练。19岁从印尼回来报效祖国的李光祖,队里让他模仿匈牙利选手的打法帮助主力队员练球,他毫无怨言。他回忆说:“那时候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队员们一心想着为了祖国,祖国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庄则栋回忆说,为了对付日本乒乓球队发明的秘密武器——弧圈球,队友胡炳权、薛伟初、余长春、廖文挺等凭借多年的打球经验,模仿日本弧圈球打法,帮助主力队员适应弧圈球。当时拉弧圈球的运动员少,需要适应弧圈球的运动员多,他们不辞劳苦,努力坚持。陪练队友不争名、不争利,很辛苦,为的是国家荣誉。庄则栋走上领奖台捧杯的时候发自肺腑地说:我是代表我们的集体领奖!

  小球推动大球  “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乒赛。当时中美关系已经有了缓和的迹象,但究竟以什么作为最好的媒介,来改善两国的关系呢?中国领导人认为世乒赛是很好的契机。

  4月4日,美国球员科恩无意中搭上中国球员的交通车,庄则栋主动赠送一幅绣有黄山风景图的杭州织锦给科恩,科恩后来回送庄则栋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运动衫。这一戏剧性事件顿时成为轰动性新闻。4月7日,毛泽东在比赛闭幕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尼克松立即同意了中方的邀请。1971年的春天,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实现了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中美两国的乒乓球友谊赛在北京上演,留下的政治影响却向太平洋两岸散播开来,为中美人民的交往和中美两国的外交突破敲开了大门。这就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人民日报在纪念乒乓外交35周年时评论说,重温“乒乓外交”,人们认识到,人民之间的友谊能够改变世界、创造历史。

  “人生能有几回搏”  乒乓精神国人财富

  1959年4月5日,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乒赛上,容国团在男子单打决赛中击败匈牙利选手西多,获得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没有世界冠军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的名字刻在了象征乒乓球男子单打最高荣誉的圣·勃莱德杯上。

  乒坛名宿徐寅生说,容国团带给新中国的不仅仅是首个世界冠军,最为重要的是他的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 ,至今都是体育界的名言,这句话鼓舞了不知多少中国运动员勇夺世界冠军,自己就是在这种精神下成为世界冠军的。

  一句“人生能有几回搏”,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句话不仅是激励体育健儿的经典之语,更是无数青年人的座右铭。这种拼搏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已经超越体育界,成为国人奋斗的精神财富。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

  1961年4月4日至14日,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周恩来、邓小平、贺龙、李富春、陆定一、罗瑞卿、罗荣桓、沈钧儒等出席开幕式。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优秀选手进行了精彩的比赛。最终,中国乒乓球队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庄则栋、邱钟惠分别获得男、女单打世界冠军。

  这届世乒赛是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为了承办这一赛事,国家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拨专款在京城东郊新建了一座可容纳1万多人的体育馆。国家体委经过层层选拔,抽调全国的乒乓高手都集中进行强化训练,到1960年底集训总人数达108人。当时,国内还处在三年困难时期,食品供应非常紧张,连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带头不吃肉,但对运动员们给予极大关怀。赛前,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还专程去看望运动员们,亲自做思想工作,缓解大赛压力。

  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我国乒乓球队成长壮大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乒乓球运动的一个转折点。一些西方报刊说:中国结束了日本称霸乒乓球坛的地位,执掌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牛耳。的确,从那时候起,我国运动员在多项世界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开创了国球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