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新闻摄影的老话题与新争议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叶紫 2011-04-06

新闻摄影的老话题与新争议

——第七届华赛评选进程中的那些细节

    3月25日,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人民画报社、江苏省南通市政府承办的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的评选揭晓,备受瞩目的2010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奖被华商报记者张宏伟拍摄的《玉树痛别亲人》捧得。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玉树地震灾民送别遇难亲人后悲痛而凝重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大灾大难中人的真情实感和人性的力量。这也是中国摄影师第二次斩获此奖项,巧合的是,2008年中国摄影师邹森初获此奖项时也是凭借一幅反映地震题材的作品——《母爱·地震》。

    本届华赛设日常生活类新闻、战争灾难类新闻、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经济及科技类新闻、自然及环境类新闻、文化艺术与娱乐类新闻、体育类新闻、新闻人物与肖像8个类别,共收到来自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3300多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38000余幅作品,国外参评作品占60%以上。经过13位评委历经4天的讨论交流、多轮筛选,终于把反映2010年世间万象的一批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遴选出来,呈现给世人。

    8类16项中共有73幅(组)作品分获金银铜奖和优秀奖,其中,中国摄影师占据其中27个席位,揽得四金,并在日常生活类单幅、新闻人物与肖像单幅、文化艺术与娱乐类单幅、经济及科技类单幅这4项中展示不俗的实力,占据大部分奖项。除了大赢家张宏伟外,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摄影记者魏征将体育类单幅金奖、体育部分类组照银奖、体育类组照优秀奖3个奖项收入囊中;长江日报的周超跨类别斩获一银一铜;新华社摄影记者姚大伟也凭借《温总理云南考察旱情》、《金正日金正恩同台阅兵》独揽两个新闻人物与肖像单幅优秀奖,再加之新华社武巍拍摄的《签字后的表情》——看来,本届华赛的新闻人物与肖像类一改往届对各国领导人照片相对不感冒的传统。

    和而不同,“抢救”与争论

    一如既往地,国际化是本届华赛的特质,13位来自不同国家且有着不同的背景的评委,带着不同的视角进行交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赵德润担任评委会主席,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委会秘书、Ⅶ图片社CEO斯蒂芬·梅耶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摄影联合会主席阿兰·戴维·希克尔,美国《今日美国》摄影与图表部前任副总编弗兰克·福尔维尔,日本写真家协会常务理事管洋志,比利时职业摄影学会理事柯特·温斯迪兰德,中国台湾摄影家庄灵,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中国日报新闻图片中心主任徐京星,以及来自法国的联系图片社摄影师纳迪亚·班查拉尔、巴勒斯坦博尔才特大学摄影系创始人茹拉·哈拉瓦尼、俄文《中国》杂志资深主编柳德米拉3位女评委,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职业素养、鲜明观点,不同的意识相互切磋,千差万别中又有着“和而不同”。严格而多维,专业又趋向多样性,在反复的思想交锋中,13位评委逐步达成基于不同认知的相互理解。

    在“7票准入”,5秒“定生死”的紧张评选中,讨论不失时机地进行——有争议可复议,“救图”如救火。评委庄灵就“拯救”了东方早报摄影记者鲁海涛拍摄的《取水路上》。在他看来,这张照片通过一老一少挑水的场景,生动传达云南缺水这一新闻,富有新意,这张照片也最终过关斩将,获得了日常生活类单幅优秀奖。即便是拯救,也改变不了评委严格把关的宗旨。自然及环境类组照、体育类组照、文化艺术类单幅及组照早在第一轮评选过后,就所剩无几;8类16项中评选的优秀作品出现了部分并未满额的情况(每项设定有2个优秀奖),很大程度上也缘于这一点。

    评委还对某些参评作品的“真实性”予以质疑和辩论,也就“有些图片说明本身未能说明照片的实质性问题,作为构成新闻价值重要部分的图片说明,也是照片的要害”,“应更注重照片背后的力量”,“这样的照片太日常却不够新闻,能当做日常新闻类评选吗”“同一作者拍摄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先后入选同一类别的单幅和组照,是否可行”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获得新闻人物与肖像单幅铜奖的《硫酸受害者》在第一轮评选中,就引发了评委的热议。照片直击被硫酸烧伤的女人,让人不由想起本届荷赛的年度照片中那位被割鼻的少女。日本评委管洋志提出,此作品对被摄者是否足够尊重,没有必要强调女子受损的面孔,而更应该挖掘其后的社会问题。美国评委弗兰克·福尔维尔则偏爱这幅照片,他认为照片极具冲击力,让人顿生辛酸之感,并想迫切地了解背后的故事,而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展现这些社会问题。最终,中西评委共同决定,留下了被硫酸毁容女子的面孔隐约在窗棂阴影中、反映该题材相较含蓄的一张继续参评。

    年度照片,关注人性光辉

    《玉树痛别亲人》斩获了2010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奖之后,让不少人有些出乎意料——在国内的评选中可能并不出类拔萃、“不太打眼儿”的、展现一个细节的照片是如何获得7位评委的一致青睐的。

    该作品反映的是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后,20岁的贡嘎正在安慰哭泣的妻子卓嘎。画面中,卓嘎两只手紧紧握住丈夫的手,泪流满面,丈夫正用坚毅的目光看着妻子。卓嘎的姨娘在地震中遇难,姨娘的遗体连同遇难者遗体正在一旁被集体火化。作者成功捕捉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火化现场呈现出的不同面部表情的一瞬间,以反映玉树地震的大背景。

    在评选中,评委们将目标锁定在了《玉树痛别亲人》、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金沙萨交响乐》——这张照片在本届荷赛中也有所斩获,以及战争与灾难类单幅金奖《求救》。三者择一,围绕着对生命的态度和人性的光辉,引发了不少讨论。

    《求救》“将每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刻画得惟妙惟肖”,《金沙萨交响乐》“构图完美”,“表现了人类在喧闹的环境中的孤独和人性的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对美好对艺术的追求”“它更为含蓄,更有象征意义,不像重拳打在脸上”。

    澳大利亚评委阿兰·戴维·希克尔钟情于《玉树痛别亲人》,他认为,任何灾难的场景读者都能想象到,比如,废墟、寻找亲人,而个体在这张照片有了凸显。它告诉我们两个故事:这一对人生存下来了,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的状态,更重要的一层故事是人在困难中的相互慰藉,男子在安慰妻子,同时也在救助他们自己,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

    管洋志看到这张照片时联想到了很多,第一是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什么关系,过去、现在、将来。他认为这是典型的用照片来表达的一种语言形式。地震已渐渐走远,但苦难和痛苦却不会消弭,这幅照片画面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也会常存心中。

    体育摄影,非常态引热议

    从华赛不难看到,一些新闻摄影评选中的体育类获奖作品越来越偏向于静态的画面、场下的细节,而竞技性的、具有爆发力的瞬间少了很多,这一趋势在组照中呈现更多——从体育类组照金奖《2010澳网》那令人眼前一亮的一个又一个细节,到魏征的《广州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对选手脚部细节的着力刻画。用长焦拍摄的竞技动感瞬间,相较之下显得势单力薄,很多常规的镜头已经不能入评委法眼。

    评选中,面对曾经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评选中引发热议的摄影师可能利用自带的镜面等,让竞技场面和镜像同时出现,使得照片产生奇妙对称感的话题,很多评委争着发表意见。弗兰克·福尔维尔和阿兰·戴维·希克尔斩钉截铁地认为,如果是自带镜子进入现场拍摄,确实违背了新闻照片真实性。茹拉·哈拉瓦尼则提出,如果摄影师利用此手段,应该在图片说明中有标示。徐京星认为,这涉及新闻摄影的本质问题,人为制造前景或对称影像,都是需要深思的。面对众口一词的反对,斯蒂芬·梅耶斯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些探索都是值得称道的,“很多时候,摄影师会用一些技巧,创新地拍摄具有冲击力的照片,使用这些技巧会产生变形的效果。无论是利用自带的特殊镜片,还是在现场寻找‘镜面’,达到想要的效果,都是对拍摄过程的扩展。如果摄影师诚实地标明技术,一切都不成问题。”

    “这个星期,对于我而言尤其重要”,在斯蒂芬·梅耶斯看来,重要的不是评选结果,而是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共同关注摄影这个重大主题。身为另一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委会的秘书,他强调,“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我看到中国在国际摄影舞台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看来,新闻摄影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更加深入的东西,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需要能够诚实,同时需要能够有观察力,要能够保持足够的疑问,同时能够探索。

    华赛旗帜鲜明地提出“向假照片宣战”的口号,第七届华赛评选结果仍将在媒体上进行为期两周的公示。而在评选刚刚结束后,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4幅(组)作品因为并非于2010年拍摄而取消了资格,其中《最后的殖民地》、《锂》更是分别和新闻人物与肖像组照金奖、经济及科技类组照金奖失之交臂。

    据了解,今年下半年的适当时候第七届华赛颁奖盛典和华赛获奖作品首展将在南通市举办,同时举办华赛高层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