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塔可:《诗山河考》中的本土精神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鲁豫 2011-01-25

    初识塔可,是在连州摄影节的展场,彬彬有礼的塔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主要还是塔可的作品以及作者对文化,个体身份的探讨,以及他行走在路上的观看,颇为吸引我。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塔可的作品尺寸不大,展厅也不是最优秀的,而他却拿下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奖杯,在前不久,他也拿到了徐肖冰摄影奖的奖项,曾获得了美国HeyHotshot摄影组织2010年度新锐摄影师奖。在塔可眼中看来,这里面有一种独特的因素使他获奖。这种语言更抽象,更注重自身的结构,而且是极为内在和具有一定深度的。

塔可

    跟塔可的对话是在连州摄影节颁奖晚会上,我首先好奇的是《诗山河考》这个名字的由来。通过聊天得知名字是从两本书来的,这个名字当时想的时候起得特别久都没有合适的。有一天在家扫片的时候,瞥到桌子上放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指引拍摄路线的方向的书,南宋王应麟写的《诗地理考》,另外一本就是日本摄影师须田一政的摄影集《民谣山河》,特别喜欢他传达的情绪,指引的精神的方向,所以塔可把这两本书各取两个字,拼到一块,就叫《诗山河考》。
 
    学过造型,学过导演,又做过设计,最后现在目前阶段是做摄影的塔可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短暂的读过导演系;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读过一年摄影。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可以说是美国技术方面最严苛的摄影学院,读了一年以后塔可觉得学校教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目的,跟他的追求也有点不同,所以就又退学了。
 
    塔可说:“最早产生做这套东西的想法,还是在05年出国以后。原来在中国的时候,可能围绕你的更多的是现实方面的东西,是当下社会的现实。但是退远了以后,所谓的历史跟现实,对你来说距离都是一样的,都是远离的,你在另外一个社会里面,这些跟你都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你在那边更想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当中有典型意义的这种美好的东西,也是心理情绪的需要。所以所谓美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有典型意义的东西,从根本上的这个点,然后慢慢地怎么经过历代的传承,如何改变的。
 
    这组作品的拍摄线路基本上都是按地域来做的,我有一个本子,就是查了古人典籍,画的图,做的笔记,然后查证出来,这个线路可以怎么走,能最快地走完。一开始的想法是这样的,当时在国外读《诗经》的时候,感觉跟国内不一样,就是国外的环境,那种全是别墅,全是车,路上也是洋人,那个环境,再反回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那种情境是什么样的。这些诗里边记载的地方,有些让我感觉特别有意思,能够产生联想,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情景,它现在到底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我就是想去看看,想法很简单。然后就埋头开始做资料的搜集,搜集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走,现在的想法跟当时开始的时候,变化很大,完全不一样了,越走越个人化。一开始的出发点是非常客观的。”

#p#副标题#e#

 
   摄影师简介:
 
    1984年出生于青岛市。 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2005年移居美国纽约市,次年就读于罗彻斯特理工大学(RIT)摄影系。 2008年转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入Ronnie Landfield工作室。 2010年获得美国Hey Hot Shot摄影大奖,于中国与纽约多次举办展览,作品被多个公共机构以及个人收藏。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市。
 
    《诗山河考》作品阐述
 
    寻访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中出现的这些山川,河流,残垣,故道,就像是卷进了一场缺席了对象的神秘约会,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后左右着个人的情感与拍摄的方向。
 
    回想拍摄之初,在做了几个月资料搜集与地域考证后,我惊觉自己陷入了历代儒生所建构的浩渺的诠释注疏之中。如此覆沓卑杂,真伪杂陈的诠释反映于“诗”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盖了。进一步说,所谓真实也一样被改造了。
 
    现实的流变与文本本身及其诠释我相信是会相互影响的。而在这个漫长的互动过程中,主要的分歧与消亡的层面是什么?而在自我感觉的层面上,在原文本早已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情况下,所谓的“诗意”又有何必然性与依据?
 
    我希望建构一种稳定而又牢固的结构,同时与“诗”本身的结构在某些层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学性的意义推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世界。使这些无形而神秘的东西进入现实之中,来剖析这个负载着无数可能性的范本。
 
 柴选:他是赴美国留学的一代新锐,他也是美国学院教育的一名逃兵。他的《诗山河考》循着《诗经》所提及的地理,作故地重游的“视觉考古”。用向来被西方艺术家娴熟使用的摄影语法,去探寻一种中国古人所崇尚的诗意,提出问题似乎比回答更为重要。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