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银汉红墙入望遥——梅生摄影作品展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22-03-21

640.jpg

《银汉红墙入望遥——梅生摄影作品展》

艺术家:梅生

策展人:王保国

联合主办单位: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湖南省影响公益基金会 

承办单位: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2年3月26日—2022年5月8日

展览地点:谢子龙摄影博物馆三楼第五展厅

技术是一个“常数”,下点儿功夫总能掌握;精神是“变数”,需要悟性去理解。当思想平庸时,相机也无奈。——梅生

这句话来自于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梅生,他曾带着镜头,足迹遍及包括中国所有省份与世界七大洲的56个国家。

对于梅生而言,摄影是个怎样的语言方式?他曾有段时间认为自己拍摄的东西都在重复以往,便决定暂时放下摄影,开始“闭关”自省。在这期间,他通过整理以往拍摄各地的照片,发现所拍摄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包含故宫、天坛、敦煌、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在内的世界遗产题材。于是,梅生把摄影当作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语言方式,“世界遗产影像学”学术体系重要的基础语言。

当摄影遇上其他艺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梅生是名摄影家,但不仅仅只是一位摄影家。他从9岁学习书法,11岁学习篆刻和绘画,他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中间都有个“通道,相互影响,叫做”融会贯通“。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的第五展厅,梅生的作品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而丰富的世界。

640 (1).jpg

梅生立足于风光摄影,

深耕于“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研究;

前后准备时间长达20余年,

作品融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

展览呈现“双遗产”及“天地人世”,

提倡影像的诗意化表达;

以“大皇城“系列为代表,

呈现历史悠久、磅礴雄伟的中国皇城文化;

展览设计从影像、书法、篆刻等多维度,

立体呈现艺术家的中华传统文艺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典藏中国”展览项目第三季,

该项目致力于成为21世纪推动中国影像发展最坚定的力量。

微信截图_20220321133509.png

研讨会

2022/03/26

历史,或风景摄影的金缕衣

——中国风景摄影中的历史意识对话会

时间:2022年3月26日 下午3:00-5:00  

地点:腾讯会议

会议号:247 163 697

主持人:王保国,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

艺术家:梅生

对话嘉宾:

晋永权  摄影家、批评家,《大众摄影》杂志主编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博导

林   路  批评家、上海师范大学摄影系教授

姚   璐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

曾   翰  独立艺术家

历史,是中国风景摄影中的敏感之处。

看过姚璐的“新山水”、塔可的“福洞”、曾翰的“寻找终南山”、许培武的“一生好作名山游”,回头再看陈长芬先生的“长城史诗”,这些作品时间上相隔不过十余年,却有隔世之叹:它们隔着“历史”对望。孤城一道万壑千山,映射着帝国的夕阳晚照;幽洞藏身避死乱世,寄托的是一席肉身越世长生的个人欲望;中国历史中的多数朝代,长城与福洞是并存的风景,但风景摄影中过往只见长城,不见福洞。由此,福洞在当代风景摄影中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让那些低到微尘中的风景浮现出来,也让那些微尘中的历史和人文浮现出来:两代摄影家的历史态度转化成不同的艺术眼光,演绎出作品的戏剧性,让风景摄影为之一新。如果前溯到1930年代郎静山先生那里,不管郎先生的“锦”如何“集”,最终要做的都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旧梦,到底脱不了一个“古”字:当年集锦摄影在国际沙龙中金光闪闪,是因为它罩着一件中国历史的金缕衣。因此,风景摄影中的历史态度、历史意识及其依托的意识形态,它们在当下风景摄影中的断续浮沉、消融与重建、戏仿与虚构、错置与重复……,直接影响着当代风景摄影的姿态和走向,是一个早就应该检讨的话题。

梅生先生此次展出的“大皇城”系列与风景摄影作品,在这一方向的探索上多有启发,为研讨这一话题提供了契机。佳作已备,嘉宾云集,3月26日,谢馆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