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光阴一瞬营长久——读沈鹏先生七律所感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徐静 责编:张双双 2020-12-25

1610419006889906.jpg

沈鹏先生为摄影艺术题写的“瞬间永恒”书法作品。

近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河南三门峡开幕,其中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的首家“国字号”中国摄影艺术馆的开馆更令摄影人激动和兴奋,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全国唯一的大型群众性摄影展示平台。令摄影人备受感动和鼓舞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出版家沈鹏先生以耄耋之躯为艺术馆题写了馆名!

开馆首展上,主办方将沈鹏先生为艺术馆题写的馆名,以及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捐赠的沈鹏先生作品,放置在艺术馆入口处非常醒目的位置一并展出,以此表达摄影人对沈老的崇高敬意!其中,沈老为摄影艺术所赋的一首七律更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

1610419006668739.jpg

沈鹏先生赋诗并题写的《七律》书法作品。


七律

李前光摄影大家莅临得句

沈鹏

为有灵犀面八方,

荧光闪烁满华堂。

镜头所向开天眼,

物事聚焦藏暗窗。

明昧盈虚咸自取,

哀伤喜庆各逢场。

光阴一瞬营长久,

史迹偶然千载扬。

1610419006198067.jpg

耄耋之年的沈鹏先生谈及书法与诗词,兴趣盎然、精神矍铄。图鸣 摄

七律的由来

沈鹏

       今年新正,李前光先生莅临舍下,我以为是文联领导作礼节性的探望。没想到他从进门闲谈起,手中就没有放下照相机,关注着室内我的一举一动,照相机就是李前光的心灵、眼光。他对专业的执着,也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感受热爱。

        李前光先生的作为令我深受启示。在他一边摆弄机器,一边闲谈的同时,我就构思着一首新作,不久用毛笔写下题为《七律·李前光摄影大家莅临得句》奉呈先生,得到首肯。如果说有所不足,这首诗写下了摄影艺术的共性,缺少一些专门针对先生的个性。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往劳作,故能形与神俱。

        沈鹏沈老,自幼身体孱弱,但“暇日休窥镜,忙时要读书”的爱好,让他虽过鲐背之年,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在艺术的道路上,依然葆有丰富的想象、鲜活的思考、旺盛的创作。

       沈老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其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在当今艺坛广为人知,业界评论沈老的书法“刚柔相济,摇曳多姿”。沈老作为书法界的泰山北斗,其草书直追先贤,又能以诗家情怀,熔铸书法,独创新境。赵朴初先生曾赞扬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沈老的诗书从来不分家,他自己曾说:“我从诗意悟书魂。”沈老的创作,不但在形式方法上将诗书紧密结合,而且在艺术思想理念上亦通审思融,论书即论诗,论诗即论书。

       从沈老的诗中,我们不仅体味到摄影的真谛与奥妙,也深深触发了作为一个摄影人自我修养的思考。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无不是艺术家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归、物有所通而来。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又传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书为心画,歌以咏志。人民日报曾发文评论沈老诗书的艺术特性,“论诗主张求真向善,关注民瘼,切入现实。”摄影也一样,一位优秀的摄影家,必是胸怀天下,将“为时代造像,为人民抒怀”作己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者,这样的为人做事,才能面虽“八方”心有“灵犀”,才能生出“满华堂”“营长久”“千载扬”的作品。

1610419006270840.jpg

沈鹏先生为摄影艺术创作的书法作品在三门峡中国摄影艺术馆入口处展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蒋瑞 摄

1610419006255870.jpg

沈鹏先生为影坛泼墨添彩展板。

       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重技术轻理论不对,重理论轻技术也不对。只有熟练掌握点横撇捺的字形结构,才能创作创新自成一派。白加黑减的曝光选择,取景框体现的人生态度,既是摄影家的“咸自取”,也体现了艺术的通性。正如沈老所言,作诗过程中,诗的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一种特定的美的艺术,无时无刻不受到规范,又无时无刻不向你敞开“规范”提供的广阔天地。只有适应和征服这种特殊的“规范”制约,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特定的规范、程式,却是各门艺术都存在的。

       “90后”的沈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曾撰文说:“传统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具有永恒的意义。我们今天继承传统艺术的命脉,不是简单的延续,还要不断注入新的创造。传统的基因会以变种延续下去,呈现多元状态。”沈老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的思考可谓力透纸背。

       摄影从火棉胶到干版,到胶片,再到数码,经历多次发展和变革,但时至今日,我们还在从技法、材料、内容等多个方面探索着摄影的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艺术家们提出了“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殷切希望。

1610419006320670.jpg

沈鹏先生题写的七个红彤彤的苍劲有力的大字——中国摄影艺术馆。卢萍 摄

       勇于创新,怎么才能创新?

       每当思考受困,我们都会从历史中寻找答案。沈老曾说:“研究书法,要多从书法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本土摄影史的研究中来,这无疑大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摄影史的修缮。对影像史料文献的梳理与重现愈加成风,各类回顾展也悉数登场,系统梳理、回望知名摄影家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结晶,成为摄影界的新风尚。

       然而,学习历史不是拘泥于先贤。沈老的书法抑或诗词,无不是融各家之长,却必有我在。沈老曾说,倘若一次创作,连续有两三幅过于雷同,就会觉着乏味,于是停下来,再找点新感觉。

       再然而,创新也不是“折腾”。镜头所向开的是“天眼”,聚焦的“物事”及“哀伤喜庆”是人民群众关切的。我们的创新一定是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人民,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兼容并蓄,百花齐放。

1610419006900233.jpg

中国摄影艺术馆展馆入口。张朝峰 摄

       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摄影是“颇真切的内容”。二者既相通又各有千秋。论年龄,摄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书法与汉字俱来;论归属,摄影是舶来品,书法却是浸润了5000年华夏文明的传统艺术。但无论是年轻的摄影还是悠久的书法,无论是本土的翰墨还是外来的光影,都必有“过了冬天,又有春天”的执著,都必有“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的创新,都必有“挂在青天是我心”的个性,都必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都必有“儿时渴饮大江水,点滴犹温九曲肠”的爱国爱家之灵魂。

       点画之间皆有意,明暗之中总关情。沈老对摄影艺术的关心,不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了摄影工作者,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90后”老人深厚的艺术修养、敏锐的艺术观察,以及对摄影艺术精准独到的理解与赞誉!

1610419006625087.jpg

备受瞩目的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黄河之滨三门峡隆重举行。车万坤 摄

       从三门峡南高铁站一出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沈老题写的七个红彤彤的苍劲有力的大字——中国摄影艺术馆,刚落成的艺术馆不仅迅速成为第十三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最闪耀的新晋“网红打卡地”,也成为进入三门峡,人们对三门峡的“第一印象”“首个认知”。

       艺术馆不仅是一个场域,更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对文化的认知自信。作为中国摄影人的最高交流展示平台,中国摄影艺术馆的定位为精神圣地、文化高地、学术平台、交流桥梁,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有更多佳作,更多德艺双馨的人才涌现,为繁荣发展摄影事业作出贡献!

撰文: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