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听27届全国影展纪录类评委如何评价“长期关注单元”

来源:影像中国网 责编:张双双 2019-10-23

微信图片_20191021104117.jpg

时间:2019年10月19日—10月27日

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

北门(正对玉渊潭公园)进入

地下一层展厅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27届全国摄影展览“长期关注单元”特展,在“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上与观众见面。“长期关注单元”是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首次增设的一个类别。这一单元要求作者提交的摄影作品至少要跨越3个年度,旨在吸引更多有内容、有深度的摄影作品参加到展览中来。 

“长期关注单元”影响广泛,因此,中国摄影家协会决定将此单元中的全部作品在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期间进行展出。与潍坊首次展出不同的是,本次展览是在一个展厅全部呈现,在视觉呈现上,将会更加丰满。

在展览现场,除了呈现入展作品,还展出了27届全国影展纪录类评委对本单元的评价。


微信图片_20191021104120.jpg

展览现场


李舸 | 评委会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作为一项跨越62年的国家级摄影展览,我深感去建立与时代发展更加紧密的联系,去构筑与艺术创作更加贴切的维度,让摄影艺术和摄影生活与时俱新,需要深度发现,需要勇于担当。

中国摄影既应以深度介入历史和干预现实而彰显以图证史的社会功能,也应以有重量的精神行动和人文立场去建构不忘初心的信仰体系,更应以独特而创新的视觉呈现和影像语言展现出新时代的美学风范。

新的艺术形象得以呈现,新的美学气息得以释放,需要艺术家具有独到思考、独特取舍、独立表达。“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仅是全国影展的使命,更是未来很长时期都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展览现场


王文澜 | 纪录类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一张作品是奏鸣,几张作品是组曲,长期关注就是交响。一个摄影师一辈子拍出一张或一组好照片不是很难,贵在终生坚持一个题材与一个历史时期的拍摄。遥想当年如果司马迁手里有照相机,我们可以纵览往事越千年的图文并茂,现在人人手里的相机、手机,都是书写当代中国个人史、家庭史、改革开放影像史记的笔。


展览现场


孙京涛 | 纪录类评委、《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

本次国展增设的“长期关注单元”是一个关键意义的进步——“用照片讲述70年来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影像故事”显示了其政治高度与人性温度。从摄影角度上看,也消解摄影作为一种叙事方式的偶然性,着重强调纪实摄影的“专业性”内涵与尊严。其一,题材选择殊为关键。其二,摄影师深入题材的能力殊为关键。其三,影像表达的掌控能力殊为关键。其四,文字表达的能力殊为关键。总之,长期关注考验的是摄影师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引导摄影师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更深刻地关注和记录,让摄影在社会优化和进步中,展现出它应有的魅力。


展览现场


吴笛 | 纪录类评委、新华社摄影部资深图片编辑

新增的“长期关注单元”是第27国展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投稿作品题材丰富,摄影师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从中国航天发展、东北工业振兴,到一个村庄的变迁、一个个体的成长都有涉猎,拍摄时间跨度大的竟然有几十年。在摄影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一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表现失独家庭的《无法存留》,摄影师透过独特的视觉,以女性摄影师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触动人心。

某种程度上,国展可以说是中国摄影的风向标。在越发喧嚣的摄影圈里,“长期关注单元”的设置,给那些能守住初心,不追逐名利,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师予以了应有的尊重与鼓励。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潜心创作的摄影师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展览现场


严志刚 | 纪录类评委、资深媒体人

在今天这个新技术带来碎片化带来信息过载、引发多数人焦虑和迷茫的时代,新媒体新介质的骚动引发喧嚣,飞扬于逆光下,显得光芒四射。这即将是伟大时代的前夜,静态的影像就像智慧的老人一样,等待着尘埃落定,安静地注视着眼前一幕,它看起来显得有些落伍和吃力。但我恰恰看到,这种坚定的肃穆和观看的仪式感,才是摄影真正的魅力。尤其摄影的本质和现实生活中真相的关系,无论是还原现实还是直抵内心,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在本届国展中的纪录类设立“长期关注单元”,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的重现,唤醒了久违的初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放慢脚步,在这里重新回归摄影。


展览现场


线云强 | 纪录类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7届国展"长期关注单元"的摄影作品很震撼。摄影师用几十年时间关注拍摄一个题材,抒发情怀,表达思想;从小家到国家、从乡村到都市生活、从个体到国防、从工业振兴到航天发展,新中国70年每一次进步,每一桩喜事,都装进镜头里。入展作品告诉我们:一个有责任的摄影师一定是他身在其中,对人与自然,社会现实,时代发展先知先觉最伟大的洞察。你脚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笔端和镜头就会流淌多少真诚。


展览现场


傅拥军 | 纪录类评委 、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

今年特别设立的“长期关注单元”竞争激烈,出现好多有时间跨度和深度的作品。最后能入围的作品不是简单的记录,更多的是有自己的表达和思考,体现在整组作品的节奏把握和影像控制上。一些纯粹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和简单的对比作品虽然有时间跨度,但很难留到最后。那些影像质朴,直击时代巨变,展现人间冷暖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陈更生的《生命的礼物-23年见证:坠洞幼女当娘了》,整组作品现场感极强,各个重要节点都不遗漏,既体现了摄影师的功力,也看到了摄影师的悲悯之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组作品在编辑上也花了功夫,一气呵成。另外本组作品在制作上也非常精良,用了专业级的有银盐质感的相纸,在众多作品里非常出跳,让人感受到纪实摄影作品精致和厚重,感受到生命的温暖。


部分作品的海报 


设计:陈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