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佳作

《民生40年——全国摄影家聚焦广州越秀》 摄影展作品选登

来源: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 责编:jingjing 2018-11-07

2018年11月1日,由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和羊城晚报社共同主办的“民生40年——全国摄影家聚焦广州越秀”大型摄影展览在越秀区文化馆举行。

本次展览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主要内容,反映北京路核心文化区以文化+为主线,形成跨界融合产业布局;第二部分是反映越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打造非遗生态保护体系;第三部分是品质环境,生态建设;第四部分是品质生活服务,百姓娱乐生活;第五部分是致力公共服务,打造教育强区;第六部分是红色文化氛围浓厚;最后一部分是推动高端高新高质创新要素聚集。展览力求全方位、立体式的反映越秀区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有从宏观角度、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直观反映越秀区40年来的城区巨变,更有从微观角度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9月初,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们不畏酷暑暴雨,在汇聚了八个朝代、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区广州越秀分主题进行摄影创作。

下面,让我们请跟随摄影家的足迹,一同领略他们的创作风采。

image.png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 连续三次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获得者刘宇在百年老校朝天小学进行专题拍摄。


背景介绍:古树新枝

刘宇摄影报道


朝天小学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朝天路,前身是清朝政府于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校园里最醒目的是三颗郁郁葱葱的大榕树,树龄比学校的历史还长。

作为广州近代第一所外语学校,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直至1905年,同文馆改为译学馆,此处也改办成满汉八旗高等小学。解放后,学校几易其名,直至1993年 9月改为现名。无论学校的名字怎样改变,始终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优良传统生生不息地传递了几代人。

朝天小学一直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实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学校确立“明德归仁”的校训,形成 “崇真、向善、至美、创新、立人”的校风、“善于教学、乐于教创、志于教人”的教风和“自主、合作、创造”的学风,弘扬“今天我以朝小为荣,明天朝小以我为荣”的精神风范。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师德高尚、教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优、智能高、身心健、个性活”的学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构建现代化教育模式,实现素质个性化教育的创新;以名校的风范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型校长、学者型教师、高素质学生是朝天小学努力奋斗的目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刘宇摄

image.png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中国图片期刊主编、新华社高级记者于志新在豫章书院拍摄开笔礼。


背景介绍:开笔启智学做人 击鼓明智谱华章

于志新报道摄影


2018年9月,真光学校一年级新生和家长们在豫章书院举行了隆重而有意义的新生开笔礼。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今天我们结合时代的特点,古为今用,以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熏陶感染孩子,让即将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们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接触。

仪式上,新生们统一穿上了由老师设计具有校园特色的传统汉服,参加人生四大礼之一的”开笔礼“。同过”整装习礼“、“点智破蒙”、”敬拜先师”、“击鼓明志”、”描红启蒙“、“学子首课”等环节,在启蒙老师的带领下,莘莘学子迈开了人生求学的第一步!

通过本次活动,黑芝麻在庄严的仪式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学苦习、尊师孝亲、仁爱处世等文化精髓,把上学求知看成一个神圣的使命,增加了学习兴趣,进而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成功的基础,通过新学期第一天的开笔礼,让一年级的同学留下了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祝愿同学们通过开笔礼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于志新摄

image.png

新华社资深图片记者才杨正在采访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代表性传承人许恩福


背景介绍:大师许恩福的广彩创新与发展之路

才杨报道摄影


 “广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不同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江西彩瓷,广彩是运用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广彩利用各种颜色和金色进行勾、描、积、填,宛如无数金色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广彩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备受国外收藏者的追捧。

 广彩工艺美术大师许恩福从事广彩工艺美术已经56年了,他经历了广彩行业兴衰起落复苏的50多年历史。许恩福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彩瓷出口是以低廉的价格争取市场份额,或与东欧国家换货的形式出口创汇。出口产品以传统广彩日用瓷产品为主,花样样式是普通的常规图案装饰。月销量价值只有六万元左右。2010年,许恩福在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设立广彩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他的女儿许珺茹成了他的研究生。如今父女俩都是广彩代表性传承人,在广彩的道路继续前进,创造新的广彩发展路程。2010年,许恩福在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设立广彩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他的女儿许珺茹成了他的研究生。如今父女俩都是广彩代表性传承人,在广彩的道路继续前进,创造新的广彩发展路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才杨摄

image.png

光明术部原副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刘新武正在采访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传承人赵伟斌


                                                                                                  背景介绍:醒狮舞出新天地

刘新武报道摄影


广东醒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北狮)脱胎而来的,大体上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到岭南地区民间的。广东醒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

“赵家狮”第五代嫡传弟子赵伟斌,1973年出生于广州的狮舞表演世家,自幼随父亲(已故“南狮王”赵继红)习艺,钻研狮艺已逾30载,不但传承了父亲的整套技艺,还学贯中外,大胆改革创新,自成一派。

初识赵伟斌,是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附近他的办公地-----广州工人醒狮协会。这位1994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赵家狮第五代传人,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沉稳干练。连续三天,从早到晚追踪拍摄他去企业培训、到图书馆办讲座、送非遗进校园……,在记录下他诲人不倦传授非遗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他对事业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30多年来,他在国内、国外授徒传艺累计1万多人次,他不仅担任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会长兼总教练,而且组建了品牌团队——南国醒狮鼓乐龙狮团,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顶级的龙狮表演团队之一。他多次率团代表政府前往世界各地参加国际性龙狮比赛和表演交流,其中仅冠军或金奖就有100多项, 2018上海“梅龙镇广场”狮王争霸赛获高桩狮冠军,被誉为“世界狮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刘新武摄

image.png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画报部原记者部主任李靖正在拍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东濠涌水道治理并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

背景介绍:东濠涌畔话今昔

李靖报道摄影


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荣”,它是一座“河道如巷、水系成网”的水城,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留下了众多的水遗迹“河、涌、濠、渠”,丰富的水系资源及悠久的水事实践使广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水文化。

东濠涌便是广州最著名的一条河涌,这里“涌”读chōng属岭南方言意为河汊,它原是广州古城的一条护城河,北起白云山,南连珠江水,全长4.51公里,是古六脉渠之一,也是广州唯一保存下来的贯穿现代广州中心城区的河涌。

罗国泉老大爷一家6代都生活在东濠涌边,回忆起儿时的生活还记忆犹新,那时河水清澈见底,河上可划小船,他和小伙伴经常到河涌边抓小鱼小虾。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缺乏补水来源,河道干枯,而城市化的发展致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河涌,使其一度沦为污水肆溢、臭气熏天的“排污渠”和“臭水沟”,给沿线居民带来巨大困惑。曾任龙腾社区居委会主任的王大卫告诉记者,那时每逢下雨,他们就会全部出动,昼夜守护在涌边,雨水一大涌边的平房就会被淹。

2009年,越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牵头实施东濠涌综合整治工程,先后投资8.41亿元,使今天的东濠涌连通云山珠水,实现了集水脉、文脉、史脉、人脉、商脉于一体的岭南特色山水城市格局。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来到东濠涌,习近平说:“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李靖摄

image.png

工人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杨登峰正在采访越秀区典型科技创新企业代表,对其工作、生活状态进行记录和跟踪拍摄。

背景介绍:五羊动漫 越show越秀

杨登峰摄影报道


越秀,作为五羊之城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广州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立足广州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大局,越秀区也朝着创新型城市核心区的目标迈进。

为此,出台一系列举措,发展扶植文创产业。对于文创产业园区建设升级、公共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创新创作、人才汇集、金融服务、产业重点领域……都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让从业者安心在此工作创业。

目前,在越秀区共有4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动漫企业5家、文化类上市公司29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越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在广州市乃至全省都占据绝对优势。动漫原创、文化传媒、出版展演、创意设计、创意衍生产品等文化创意领域引领全市发展。“十二五”期间,越秀区文化创意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28.20亿元,年均增速为8.3%;2017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0.97亿元,增长5.8%,占全区GDP6.92%,约占全市文化产业2成。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杨登峰摄


image.png

法制日报社美术摄影部副主任王建军正在拍摄长者日托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状态,采访工作人员和典型老人代表。


背景介绍:东山街长者日托养老中心

王建军报道摄影


六旬以上老人也能报班托管,文化娱乐,学习技能吗?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东山街长者日托养老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日托中心根据长者的兴趣和爱好,设有功能室及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内容,宽敞明亮的就餐环境、安全卫生的餐食,还有互相沟通交流的氛围。除了提供饱足和便利之外,还是长者们交际解闷的好去处,令长者得到精神慰藉。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长者日托养老中心于2014年4月投入服务,中心总面积1636平方米,场地由越秀区政府提供;中心的各项设施的购置以政府购置为主,企业及爱心人士捐助为辅的形式创办而成。内设休息区、饭堂、图书阅览区、上网区、健身区、社区讲堂、舞蹈室、乒乓球运动区、桌球运动区、棋艺区、书画室等服务项目,是集日间照料、长者文化娱乐和社区教育于一体的长者综合服务平台。供越秀区东山街道60岁以上长者周一到周五使用。中心日常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均大多由义工负责完成。

每天早上的八点半,东山街道的老人们就开始陆续来到日托中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选则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由于各处活动场所相对独立,所以各项活动互不干扰,一派乐也融融老有所乐的氛围。而这里最忙碌的,是61岁的郑美燕女士,从日托中心开设之初她就来参加义工,利用自己的文艺方面的特长教这里的老人们模特表演和瑜伽,并组建了老年模特表演队和舞蹈队,为社区的残障人士搞慈善演出。郑美燕2017年获得了东山街道授予的优秀义工银奖。

长者日托养老中心最受老人们喜爱的还是中心的食堂,从一开始创办的每天三十多人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在中心吃午饭,最高峰一天曾有一百五十多人到中心吃午饭。养老中心食堂为何如此受长者的欢迎?正在中心吃饭的72岁的张伯对记者说:“中心食堂的饭菜干净卫生,真材实料,厨房师傅做的饭菜适合大部分老人的口味,而且一周内每天的菜式都不同,还有老火汤等,每餐13元,60岁以上的老人付只10元,政府在此基础上再补助3元,我在家里花同样的钱是做不出这么好的伙食,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能和大家一起吃饭很开心。说句心里话,做一两次的好事容易,但长年累月的坚持下去确实不容易啊,真的感谢政府对我们这些老人一直以来的关心、关怀和帮助!”据了解,厨房里做饭炒菜的师傅和阿姨大部分都是由义工组成。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义工许阿姨,是暨南大学的退休教师,今年61岁了,中心的老人们都叫她许老师,每天早晨7:00从家里出来,乘地铁换公交,8:00前赶到这里。洗菜、切菜、煮饭、派菜、洗碗、

一直最到最后打扫完卫生,已经是下午快两点,才总算是喘口气,喝口水。许老师这样无偿为中心服务近两年了。她说:“我自己也是退休人员,感觉自己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这样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让我感觉快乐。”许老师朴实的一句话也说出了众多义工的心里话。每天,像许老师一样的义工,有3到5个,他们从2014年底开始为东山街区的老人在长者饭堂提供义务的配餐助餐服务,两年多来风雨无阻,不求回报。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道的长者日托中心营造出一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乐融融的气氛,是越秀区政府的一项惠民大事,也是众多默默无闻的义工无私奉献的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王建军摄

image.png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著名摄影家梁达明正在拍摄小云雀合唱团日常练习状态。


背景介绍:可爱的小云雀

梁达明 摄 


广州小云雀合唱团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越秀区教育局、东山少年宫等单位主办,由东山少年宫负责承办具体工作。该团成立于1981年,聘请中国著名的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原广州乐团艺术指导徐瑞祺任艺术指导及指挥,并聘请原广州乐团女中音歌唱家黎耀珲担任声乐指导,权延红担任团长。该团现有团员900多人,分属三个不同层次的组队,成员来自广州市各中小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少年宫的教师负责日常组织和培训工作。

 徐瑞琪老师原是广州乐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受聘为小云雀合唱团常任指挥、艺术指导。30年来,徐指挥精心培育指导着小云雀合唱团。在小云雀合唱团确立童声美学观念,按专业团体训练的模式,以五线谱代替常用的简谱视唱,融入美声唱法训练,指导小云雀排演了大量中外合唱精品、演绎千余场音乐会,参与规格较高的中央乐团、广州乐团的专业演出,指挥了数十次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梁达明摄

image.png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著名摄影家康泰森正在拍摄百姓文娱生活,旨在表现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背景介绍:人民公园拍人民

康泰森报道摄影


人民公园,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1921年10月12日正式开放。公园布局为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呈方形几何对称形式。院内古树众多。人民公园位于广州老城传统中轴线上,面积4.46万平方米,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被誉为“广州市第一公园”,老广州延称中央公园。当年孙中山曾多次在此向群众演讲,宣扬民主革命理论。1923年8月12日其公布了中国第一个公园游览规则。1924年中国第一次大型“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也于公园举行。1966年官方改为人民公园沿用至今。作为首个拆除围墙的免费公园,人民公园自然成为附近市民的悠闲运动之地。在住宅密集的广州市中心,能拥有如此的“绿肺”,实属难得。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直播中的时尚青年       康泰森摄

image.png

广式早茶  康泰森摄

image.png

南方日报社视觉新闻部副主任曾强正在采访、拍摄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的新老店铺及新一代传人


背景介绍:“不到北京路,不识广州城”

曾强报道摄影


作为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来一直未改变的城市中轴线,北京路周边区域更是汇聚众多悠久的文物古迹。斑驳的青砖石板、连绵的岭南骑楼、古朴的横街窄巷、延续旧商业繁华光景的百年老店……这些光景在北京路全都可以看到。对于很多广州人而言,那是实实在在饮茶出街过日子的地方;对于外来客而言,广州的北京路就是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

老北京路上的商铺曾被称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让人目不暇接。今天人声鼎沸的北京路,是很多人心目中“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的一条街。穿梭于长年人潮汹涌的北京路,你不仅能从商贾云集的街区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繁华朝气,也能从各种老字号的餐饮喧腾中感受到广州人热爱生活的生动鲜活,更能从脚下一朝一代累积起的青石板路中体会千年古城的厚重历史。

这里的居民们每天在北京路穿街走巷买菜、上班,闲暇时会到太平馆、永盈茶餐厅喝下午茶吃点心。卖药的采芝林、卖酱油的致美斋、卖钟表的李占记、卖卤味的太爷鸡……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州老字号都在北京路周边“老字号一条街”云集。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在北京路延续着它们的商业传奇,人们也一如既往将它们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老字号不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间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更有新一代传人带来与时俱进新的经营理念,这与他们的祖先,在此地建功立业的前人一脉相承。

人潮涌动,在这千年古道上缓缓流动,看珠江潮起潮落,看骑楼旧貌换了新颜,看这尘世,又写上了新的辉煌。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曾强摄

image.png

深圳晚报编委兼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赵青正在拍摄采访中共广东区委旧址讲习所,跟拍讲解员的日常工作状态。

背景介绍: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纪行

赵青报道摄影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文明路194号至200号(原为文明路75至81号)。是一座四间相连的三层楼房,砖木结构,木楼板,坐南向北,四间内部有门互通。每间宽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机关没有公开,用“管东渠”(即“广东区”的谐音)的化名向警察局登记,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民族解放协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备处初期也在二楼办公,门前曾挂这两个单位的牌子作掩护。

这幢4层小楼见证了广东区委在大革命时期走过的峥嵘岁月。当时,中共机关还没公开,只能化名用“管东渠”(广东区)向警察局登记租用小楼。1922年,中共广东区委在这里成立;1924年10月,周恩来进入这里办公;1925年春,这里诞生了中共历史上首个地方纪律监察机构;1927年大革命失败,广东区委被迫迁往香港,这栋小楼又变回了普通的民居。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赵青摄

image.png

著名军旅摄影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沈玲正在采访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传西关打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广伟

背景介绍:

沈玲报道摄影


广州西关的老街上,

有着充满历史气息的骑楼,

更有着人们最熟悉的打铜声,

叮叮当当,

在铜器皿上打着重叠的锤印,

为老街留下金属质感的记忆。

今年70岁的苏广伟,在恩宁路出生、长大,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关打铜代表性传承人。童年的苏广伟已对铜器的制作深深着迷,直到1998年,苏广伟出于兴趣和情怀,在这一片打铜声中,在一家仅有四平米的铺面里开起了铜器店,取名“天程铜艺”。

如今苏老的铜器店交给了儿子苏英敏打理,如果说苏广伟是“西关铜器复兴者”,那么其子苏英敏则可称得上是“新锐铜匠”。

敲敲打打, 兢兢业业,苏广伟、苏英敏父子在这条街守护着自己的“铜”心“铜”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沈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