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叶文龙

叶文龙论文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18-10-10

突围新山水 

叶文龙

山,有着旷世清幽、博大精深的品德;水,有着浩瀚柔婉、与物无争的胸怀;仁者乐山,山可明志,智者乐水,水可清心;山与水,是庄严与灵动的碰撞,是良善与聪慧的凝聚,是静止与流动的交汇。中国的山水文化升华了中国审美原则的生命与灵魂,演绎着自然的雄博与玄冥,传承着天地的神奇与不朽,是我在山水摄影中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中国山水,蕴藏着来自过去世界的信息,也与今日的种种默默交集,每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都守护着一段关于中国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审美的场所,也超然人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之上,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山水给我的感触和欣喜总在不经意间,所谓“一山一世界,一水一追寻”,当山水浩浩不竭的生命之源注入胸襟时,便在我脑海中构建出可预知或在意象之外的风景。在与山水的对话间,时时刻刻感知自然之美,获得呼之欲出的认知感、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它不仅能够提升气度胸襟,还能给人无穷的精神力量。

山水创新难,难就难在格局难破,认知难改。中国文化中追求“妙造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古代文人眼中,山水之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道”。这种在山水画形成之初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意趣,始终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基本趋向里。中国山水文化中主张以人的性情去顺应自然的思想,风光摄影也应借鉴这种自然境界,用“真山真水”来探讨山水的性情,使自然之美符合人心灵审美的需要,作为摄影师更应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传承传统是摄影人的必经之路。但走进传统,也需反出传统,兼容并收,才能真正到达艺术回归生态、返璞归真的境界。

山水风光摄影发展到今天,要凸显中国美学的深层内涵,创作出具有中国时代特色、反映中国山水精神的摄影精品,就需要运用全新的理念来融合“能、妙、神、逸”的东方美学,创作出全新的作品。摄影有着不同于绘画的表达方式,它更直观、更考验摄影师的审美、胸襟和对环境氛围的把控力,尤其是新山水,更将诗意山水放入了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将物体表面的探索延伸到深邃幽微的心理空间,更能将摄影师的哲学观与思想意图展现在作品里。

如何让自然之美符合人心灵审美的需要,如何在繁复的细节里饱含意韵,在简约的画面里投射力量?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节奏感,在繁简、虚实、静动之间,力求“气韵生动”?这些形式的开拓和意境的表达并非一蹴而就,只有不断精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才能发现玄机,并且只有通过大胆思考、实验、探索、创新,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年我一直在拍摄中思考,怎样在“新山水”中突围,展现山水摄影的新格局?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后,我提炼出新山水摄影的一些观点。

打破二元观看思维,寻找更为诗意的表达。我希望在山水摄影创作中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把写实的光影美和写意的诗情美结合起来,表达独特的审美意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是抽象的,却是实实在在能够感知的形象,照相机很机械,但人的思维是能够跳脱出那些具象而与古人产生心灵的交流的。我将在自然界中感知生命力的丰富与完整投射在影像里,空山、秀树、涧水、飞瀑无一不是生动优美的生命体。我用心感受自然界带给我的灵感,用独特构图和水墨影调表达含蓄、隽永的山水意境,以期在影像中获得一种自由、简朴的、超逸的意境,通过作品与古人取得心灵上的对话。

不拘形格,展现中华山水气派。我崇尚巨嶂山水,力求在作品中展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之势。在拍摄《山水诗行》的时候,我就将这一理念注入到作品的呈现上,用非常宽广的画幅来展现巨嶂山水伟岸、辽阔的磅礴气势。这是一种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投射到作品呈现形式上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当这样的作品以一种巨幅呈现在观者眼前时,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线条都会放得很清楚。我想现场观看作品的人都会被震撼到,而这种震撼是画面意境带来的,因为大千世界里万物均有灵性,而抽象的意象世界能够照亮现实世界。于是,人们便可以怀古观今,发现传统山水在当代摄影中的新鲜表达,呈现形式也得到了创新。

不忘初心,挖掘现实题材。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风光摄影创作,拍摄了无数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喜欢的影像。随着探索的前行、思考的深入,找寻山水创作核心的愿望变得越来强烈、迫切。我时常在反思,为什么人们总是一边呼吁保护环境,一边又在不断地破坏环境?为什么人们对于身边之物非常珍惜,与已无关的就异常冷漠?我想做一有益的探索,来引起一种共情,唤起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所以我又探索了全球环保题材的另一种可能性。我将世界各国海洋中难以降解的、长满了海洋生物的塑料垃圾捡回来,在摄影棚中对这些塑料垃圾郑重其事地布光,像拍摄肖像照一样,用大画幅为它们照相。这些郑重其事的过程,也像一个反讽,是对人类行为的反讽。当初人们随意扔掉这些塑料垃圾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又会被人类吃进肚子里?吃进肚子里的海鲜中会不会残留着无法降解的塑料微粒子?人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当初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通过这种漫不经心地丢弃和郑重其事拍摄的行为对照,通过塑料垃圾和海洋生物生长在一起的荒谬的异质感,试图挖掘工业文明与自然相悖的一种属性,带给人们对环境、自身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刻的思考。 

随着个人阅历的积淀,我的作品不断向纵深延伸。无论是表现江南空濛山水的《空山新雨后》、孤寂禅意的《寻道自然》,还是恢弘磅礴的《山水诗行》;无论是幻相空灵的《海色三千》,还是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冬雪》,亦或是具有哲思与探索的《曾经沧海》,都是我内心丰富的表达。它们是一个整体。我的山水之道和自然观更贴近“真山真水、妙造自然”的意境,不拘泥于形式、也不拘泥于事物。所有的技法不过是一种表达——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界万千生命的热爱才是所有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希望通过作品引起人们的探究、思考,究竟人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我也想通过各系列影像的积累、搭建,逐渐形成我的一个自然超逸、丰富圆满的山水世界。在山水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