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新旧对照是永不过时的摄影手法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奚水 责编:张双双 2018-06-01

时间都去哪儿啦?春节期间晒出全家福的名人和常人都会生出如此感叹。尤其是那些将历年的全家福排列组合成一个专题来呈现的时候,更能让感受到时光荏苒和韶华易逝的人们感慨万千,引发更多的共鸣。一年年的全家福排列起来,可以看到父母的面容慢慢变得苍老,可以看到孩子一天天逐渐长大,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属于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生活变化。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幸福生活美,珍惜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在展示发展成就和工作业绩的时候,以影像方式呈现总会挖掘老照片,以时间流变中的进步来展示一代又一代开拓者的付出与回报。设身处地的当事人会感同身受,继往开来的后来人更能从得到滋养和激励,其效果一目了然而令人浮想联翩,更不用说各种展陈场所呈现出来的线性化、图像化的可视化成就。

从表面上看,上述两种类型的经历时间沉淀后被重新利用的照片,一个是家庭生活照,一个是工作资料照,但其对特定人群的感染力自不必言,实际上,时光凝结成的不同时期的影像碎片及其中蕴含着的信息,恰恰是摄影最值得期许和记忆的价值之一。与其说摄影是对于空间的二维化定格,倒不如说是对于时间的瞬间性切片。由是观之,摄影界常常用新旧对照这种非常通俗易懂易用的手法完成的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传播甚广的佳作,恰恰是因为其不同时空对照下的观感对于人们心灵的触动。

叶景吕从21岁到88岁每年一张的纪念照

从新旧对照中,我们可以看见人生成长的轨迹与时代变迁的烙印。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来自福建的普通公民叶景坚持一年一张拍摄的延时60余年的纪念照了,其中的服饰、状态及心理变化,书写出一部高度浓缩的个人史,也让人们从中读解出属于不同年代的丰富信息。入选2016第四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的刘书彤的《大学毕业后的我》如此,那些坚持经年的全家福、合影照之类亦是如此。

1485163766496429.jpg刘书彤《大学毕业后的我》系列作品之一(点击查阅更多)

638299107.jpg

请扫码参与 “特约摄影师——'中外摄影对着拍' "征稿活动

从新旧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到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易逝。无论是艺术家海波的《她们》流露出的对于过往事物的感伤与留恋,还是摄影家于全兴的《屯垦戍边第一代母亲》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下的岁月沧桑,加上摄影家黑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完成的以天安门为背景的合影人物原地重现《公民记忆》,都印证着岁月流变的不可逆。

mp39160293_1446431627440_2.jpg

cemHaHWKVytg6.jpg

于全兴《屯垦戍边第一代母亲》系列作品之一

4a873e55t771ca3ab2e21&690.jpg

《人民日报》刊登的黑明作品《公民记忆》

从新旧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印迹。许多摄影活动中特别设立新旧对照单元,就是为了呈现不同时空下的物象变化,让人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奇迹,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乡村的飞速发展,更让这种见证特别鲜明。对于摄影者来说,有意识地盯着一个点去如实记录,或者带着一定的观念对长期关注若干物象,都会在呈现进步的同时表达个人的观点。

从新旧对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飞速前进中的那些涉及生存环境等层面的问题,引发人们更多的反思。前几年流传的两组新旧对照的照片,呈现的是四十年前和如今的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的风景,尽管山还是那座山,草还是那些草,但雪线的后退、湿地的消失等,更让人感受到我们对于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环境变化,触动更多的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河北省第23届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铜质收藏作品的石超峰的《哭泣的大沙河》,亦是将新旧对照的方式以质朴而有效的方式加以利用,让我们对于经济飞速发展之中的生态影响产生思考。

737f89bf955f8a30fe15424b0bc3f911.jpg

石超峰作品《哭泣的大沙河》——上图拍摄于1992年,大沙河曲阳段。当时的河中央可谓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下图拍摄于2011年11月,同样的位置,大沙河已是“伤痕累累”。

新旧对照的道理很简单,方式也很直接,但如何用好这种显现摄影的时间属性、永远不过时的摄影手法,如何在直击心灵的对照中显现更丰富的信息,表达更鲜明的观点,产生更触动心弦的力量,则需要摄影者在拍摄视角、题材选取等层面有相对独特的切入,需要摄影者的冷静观看与深入思索。


现在,一个绝好的对比拍照活动正在征稿,点击了解详情:

特约中国摄影师 ——“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