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镜头聚焦新“视界”,影像关注新“方向”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斫子 责编:斫子 Su Yuezhuo 2018-04-04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
镜头聚焦新“视界”,影像关注新“方向”


2018年2月7日,经过10余位国内外评委为期5天专业、高效的评选,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国际影展”)的评选工作在河南省郑州市落下帷幕。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全心投入,互相交流、碰撞,不断思考,对23万余幅来稿作品做出评选,针对组委会的组织工作、来稿数量、质量、创作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对国际影展的未来发展畅所欲言。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在组委会会议中谈到,希望通过本届影展,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摄影的感召力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积极发挥摄影文化的传播作用,用影像的魅力推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苏月斫)381.png

评选现场  摄影:苏月斫

整个评选过程由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监审、观察员全程监督。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本届国际影展制定了严密的评选方案,纪录类采用5轮评选制,艺术类和主题类采用4轮评选制。每轮评选结束后进行复议。结果充分讨论,经各评委认可,达成一致结果。严谨的评选流程,使得评选结果更加客观,公平。整个评选过程全程摄像监录。最终产生300件入展作品,其中纪录类作品在评选结束后进行专家鉴定,入选作品已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上公示。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苏月斫)598.png

评选现场监审杨坤,观察员王秀清  摄影:苏月斫

来稿量创新高,内容表现丰富

本届国际影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摄影人广泛参与,无论从来稿作品涉及的国家范围、参展人数以及来稿数量,都再创历史新高。来稿量的增加,无疑对本届组委会的组织工作是一次严峻考验。评委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本届国际影展的评选筹备工作充分,程序严谨,组织和管理安排得当。评选工作有条不紊。

作为外交部摄影协会原秘书长的邢卫东,从本职工作出发评价到,此次大规模的来稿作品中,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参与的摄影人有职业的,也有爱好者。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自己的国家,感知世界,非常有帮助。

担任过第15届国际影展评委的中国摄影家香港交流协会秘书长彭邦(中国香港)认为本届来稿作品从题材上较第15届丰富很多,作品视觉呈现上是多方面的。例如艺术类抽象作品明显增多,利用航拍器拍摄的航拍作品体现了当今摄影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苏月斫)999.png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总结会议现场 摄影:张晓荷

聚焦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

本届国际影展延续上届传统,密切关注自然、人类、当下社会发展等问题,除了分为纪录类、艺术类以外、还特别设置了“方向·视界”主题类。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周梅生阐述了对于“方向·视觉”主题的理解。他说到,我们想通过影像展示一个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态度,这是一个发展性的方向,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回射。两点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坐标点,这个点就是方向的最好诠释。有着丰富图片编辑、策展经验的前意大利职业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克洛迪奥·布鲁福勒(Claudio Brufola)表示这个主题可以理解为美好、文化、未来。可以通过一句话解释这个主题:“一个方向就是世界,一个根源就是中国”。设立这个主题,可以给摄影人一个新的工具想象未来。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此次“方向·视界”主题类评委之一的刘鲁豫提到,“方向”应该体现人们对于生活、理想的追求和期待。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视界”则是摄影人透过镜头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避免“跟风”现象,寻求自我语言表达

整个评选过程中,评委们普遍反映尽管来稿数量众多,但主题重复性较大,创作手法相似度较高。希望在雷同的作品中看到更多摄影人寻求羊肠小道,进行个性化表达。摄影人如何坚持自我表达,寻找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跳出这种“跟风”现象,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下图片泛滥的全民摄影时代,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明提到,他来自云南,大家都知道云南是摄影的天堂,但这次他并没有看到比较震撼的反映云南风土民情的片子。拍摄内容陈旧,没有创新,依然是摄影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光为笔,以影为墨,寓情于景”。河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两届金像奖获得者王敬民谈到,本届艺术类作品水平参差不齐,这需要评委在评选时精准把握标准,给摄影人更多导向性。创意是艺术类作品评选标准的根本。好的作品应该是奇思妙想,富有激情,并不是流于浮表。“跟风”创作是非常不可取的,摄影人应该以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大洋洲摄影联盟主席、澳大利亚数码摄影协会会长曾汉超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主题相对集中问题。他提到,国内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其原因是摄影创作团越来越受到摄影人的欢迎,许多来稿作品来自同一地点,同一主题,很有可能来自一个摄影创作团。而国外这种现象相对较少。

作品过度被“表达”

无论是纪录类还是艺术类,评委们普遍反映作品存在过度被“表达”问题。这种“过度”的表达现象首先来源于摄影人对自我创作的不信任。第二,摄影人不清楚该如何运用摄影这门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第三,摄影人需要提高审美能力。

作为以色列《国士报》摄影博客主编的丹尼尔·契其格(Daniel Tchetchik)提到,纪录类作品不应过度被设计,光线、沟通等方面应根据表达内容需要适当安排,过多人为干预,会使纪实作品失去其有的写实性。

艺术类评委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学亮明确指出,艺术类作品虽然允许进行二次创作,但有些作品质量相对粗糙,不讲究规律,天马行空进行创作。摄影人应该踏实下来,在镜头上多下功夫,重视基本功的前提上,思考后期创作。

筛选来稿作品,细化评选分类

针对来稿量大,大多数评委们普遍反应可以在评选前进行适当作品筛选,把明显不符合主题、随意拍摄的作品首先淘汰,这样可以保证评委们有更多时间观看、思考每幅作品。
西班牙画家、摄影家何塞·马努埃尔·巴耶斯特尔(Jose Manuel Ballester)对比了西方影展普遍的分类设定。他建议国际影展的评选分类可以更加细化。例如,创建数字创意类。这样可以融入更多富有创意的前沿数字化作品。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苏月斫)2526.png

评选现场  摄影:苏月斫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苏月斫)2541.png

评委何塞·马努埃尔·巴耶斯特尔在评选现场    摄影:苏月斫

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选(苏月斫)2574.png

评选过程中,评委手机存放处   摄影:苏月斫

评选总结会上,评委们纷纷发言,提出宝贵意见,建议。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表示,本届国际影展来稿作品数量庞大,但评委们加班加点、勤奋敬业、治学严谨、互相合作、苦并快乐着。并在评选过程中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艺术思想碰撞。今后,国际影展将在进一步改进评选流程和方法,在如何充分体现国际影展的国际性、艺术性、专业性,如何吸引专业人士积极参与等方面做深入探讨和提高。

最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从五个方面对本届国际影展进行了总结。

首先,他提到本届国际影展来稿数量再创新高,投稿人数的增多无疑会增加评委选出好作品的难度。建议发挥中国摄协团体会员的作用,提高整体来稿水平,扎实做好基础性、普及性的征稿工作。

第二,今后评选过程是否可以采取电子评选与纸质评选相结合。初选进行电子评选,终评环节应用纸质评选。这样可以促进摄影人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投稿过程。

第三是分类问题,他建议纪录、艺术、主题等每一大类可否细分子项。另外,可否设立“长期专题”子项,鼓励摄影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期关注社会发展中的话题,讲好民生故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专业摄影人参与进来。

第四是推广问题,他强调要增加国际影展的后期推广工作,丰富品牌传播手段。在评选中,可以加入理论家、评论家等身份的观察员,并把后期的学术研讨工作做精做细。

第五,国际摄影展的定位问题,希望在面向基层大众,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服务的同时,引领更多有担当,有情怀,有追求的摄影人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国际展要强调引导性、专业性、前瞻性以及实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