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书苑

《丝绸之路》画册近期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8-03-12

微信图片_20180312094558.jpg

作者:黄秀芳  主编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页码:308页

ISBN:978-7-5086-8346-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8开,235*(H)278mm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字数:60千字

图片:305张

定价:238.0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内容简介

它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文化和民族融合之路。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影响了世界的昨天、今天,也会影响我们的明天。上千年来,各种文化、宗教、艺术因子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在这条文化带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轮转中不断演变和生息繁衍。本书历时两年的制作时间,58位摄影师用影像立体地展示丝绸之路中国段上的自然风光、地理地貌、人文生活和历史遗迹;从西安一路向西,穿越中国文化和民族多样,地理景观十分丰富的区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三山两盆,结束于帕米尔高原;各个章节的人文报道组照,将历史与今天的联系以及各个民族的真实生活场景展示出来。这是一本富于想象力的画册,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它的用心之处。

“极致之美”系列是《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版的重要品牌,我们以此为平台争取国内一流摄影师的支持,以出版具有创造性的摄影画册。第一本《极致之美》目前已经销售数万册,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喜爱。“极致之美”系列的第二本是《看见台湾》,它是已故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者齐柏林的航拍作品集,也是他的遗作。第三本《丝绸之路》给读者展示的是国家地理摄影师眼中的西部和丝绸之路,不仅仅有风光,更有民族、人文故事。它以西安为起点,经过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咽喉——河西走廊,然后进入新疆的南线、中线、北线,最后进入中亚的十字路口——帕米尔高原。我们力图在这本画册中,呈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艺术遗存、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自然风光、地理地貌景观。

这个画册的想法,形成于两年之前。丝绸之路本身是一个流动的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汉朝开始,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太多的民族、文化、宗教、商业、美术因素,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在这条道路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轮转中不断演变和生息繁衍。如果做一本反映丝绸之路中国段的画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作品都应该囊括进去,我在报选题之后,分三次赴陕西、甘肃和新疆听取摄影师的意见,主编黄秀芳也在收集各个丝绸之路研究者的想法,最后确定了以唐代的主要线路为单元进行展示的结构。

这本画册的历史跨度达到了60年,最早的作品拍摄于1957年,摄影师的年龄覆盖更广泛——28岁到85岁,摄影师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而且打破了中国摄影师只能拍摄出风光大片而难以呈现人文类优秀作品的“传言”;不但收入了不少优秀的人文、民族、生活、风俗类作品,还在每个章节的结尾设置了人文类组照,将历史和今天的联系、各个民族生活的联系展示出来。此外,我们特地寻找了海外的历史文物、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探险家们来到丝路之上拍摄的作品,并和这些遗址今天的样子一并呈现出来。

 

丝绸之路推荐序 心向往之,必欲行之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杨方

自1877年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以后,“丝绸之路”一词逐渐家喻户晓。

虽然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条“丝绸之路”,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通常在看到、听到“丝绸之路”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一长串驼队行进在绵延的沙脊上……然而,这只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部分景观,手持国书的使节、身负佛经的僧侣、刀剑出鞘的武士……也共同谱写了这条古道的多姿多彩。在这条数千公里长的景观和文化带上,地理地貌和民族习俗的多样性丰富得令人咋舌。

通常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由汉、唐的首都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穿越关中盆地,翻越陇山,抵达河西走廊之后,经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再西出玉门、阳关,到达与中原风情迥异的西域,然后经过天山北、南两麓及昆仑山北麓的绿洲、草原所形成的北、中、南三道(其中,北道经过伊犁河谷,中、南两道需翻越古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可抵达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河中、阿富汗及克什米尔,然后再西行至地中海。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丝绸之路经过了河流、盆地、平原、高原、山脉、草原、绿洲、沙漠、戈壁、湖泊、冰川等景观。在人文环境方面,丝绸之路沿线既有历史悠久的古都、河西四郡、连成一片的绿洲城市、雄关、烽燧、寺院、石窟,还有人种、语言、习俗迥异的众多民族。

本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多位技术精湛、审美水平非常高的摄影师,长期行走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在国内丝绸之路沿线拍摄了大量照片,最直观地展现了丝绸之路多姿多彩的风情,让读者不由产生“心向往之,必欲行之”的冲动。

 

序言 锦绣山河

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主编  黄秀芳

公元前138年,汉朝宫廷侍从官张骞带着百余人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出发,踏上了通往中亚阿姆河的征程。13年后,他带回了一个信息:中亚诸国“其地无漆、丝”。

确实。在世界六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国,使用丝纤维作为纺织材料。而美索不达米亚以羊毛为主;埃及主要是亚麻纤维;印度则是棉花。

居住在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养蚕、缫丝。迄今可见的最早的丝织物,出自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一块浅绛色的罗织物,距今已有5600多年。殷商时,中国的丝织物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丝绸种类已有了绮、绢。在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中,还发现了精美的织锦和刺绣。唐朝诗人杜甫在咏清明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以“锦绣”形容中国山河,可谓名副其实。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带给西域诸王的礼品中,最特别、稀罕的就是中国丝绸。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林梅村教授说:“丝绸就这样被大批运往中亚和西亚各国,这也是经丝绸之路西传、有案可稽的第一批中国丝绸。”

张骞出西域时,尚无“丝绸之路”一名, 其诞生,晚至1877年。在《中国》一书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这一提法,他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他的提法得到了广泛认同。 

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首都长安,或东汉首都洛阳,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西域时,分南北两道,再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阿拉伯和地中海世界,最终可辗转至罗马。

 其实,在不同时代,由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东汉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后,便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哈密)的“北新道”;南北朝时,由于南北方对立,南朝与西域的交往受阻,遂开辟了“青海道”。李希霍芬把丝绸之路的时限界定在张骞通西域之后,但事实是,在此之前,已有“草原之路”、“玉石之路”;而在此之后,以此为干线、同时拥有诸多支线的东西方交流之路,如缕缕丝线,始终存在。

丝绸之路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东西方之间有了一条丝绸乃至其他商品的贸易之路,双方的交换、交流、连接,表现在各种层面: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习俗,乃至对沿线国家、地区、城镇的兴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今天,在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后,我们仍能看到历史留下的痕迹与昭示——在壮美的自然之怀里,是开放与多元的锦绣中华。而这一美景,堪称极致之美。

内文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