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国展六十年精品回顾展“与时代同行”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7-12-25

现场特写

一片丹心,寄语全国影展

国展60年访谈

12月22日,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碧空澄净,暖阳映照。一大早,便有不少观展者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中华世纪坛,期待与在这里举办的“与时代同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年摄影精品回顾展暨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北京巡展”相约。

开幕式现场,两段短视频《回顾与展望——“国展”60周年访谈》《“国展” 我的舞台——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作者寄语》在多块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吸引着众多观展人纷纷驻足,围观倾听。

在《回顾与展望——国展60周年访谈》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摄协顾问王文澜、朱宪民、张桐胜,中国摄协副主席陈小波、居杨、线云强、柳军,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邵柏林、茹遂初,澳门摄影学会前理事长郭敬文,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解海龙等一一寄语全国影展60年的光影历程。

李前光指出:“不忘初心,拥抱时代,为祖国写真,为人民留影。”

李舸感言:“通过全国影展,我们希望看到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和影像表达。通过全国影展,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摄影人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通过全国影展,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有情怀、有细节的影像作品。全国影展应该成为一部厚重的记录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像文献。”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徽设计者邵柏林说:“全国影展,记录了我们国家在这60年里的发展壮大,经历过的足迹,是非常真实可信的。”

多年来,始终将镜头对准基层的解海龙表示,“60年风风雨雨,光与影精彩瞬间。我们摄影人的任务和使命,就是用我们的相机记录今天,告诉未来。” 

如果说《回顾与展望——国展60周年访谈》聚焦老一辈摄影人,讲述全国影展60年的辉煌成果和历史印记,那另外一段7分多钟长的短视频《国展 我的舞台》则道出了21位全国影展入选者的心声。贲道春的“光影在眼里,摄影在心里”、贾婷的“摄影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还是一种如影随形的生活方式”、王敬的“为人民抒怀,为时代造像,是我们的机遇,更是我们的责任”、朱丹阳的“摄影是时间的切片,对现实的拷贝,我就是那个想把时间和现实留在底片上的摄影师”、沈玲的“我想用相机讲述战友的故事,用镜头聚焦军人的情怀”等话语,表达的是他们通过摄影对话世界的共同心愿。两段短视频一经公布后,被许多媒体网站、自媒体平台纷纷转发,在微信朋友圈也频频获赞。除此之外,业界名家还纷纷通过书写寄语的方式,为全国影展60年题词祝贺,表达了对风雨60载的全国影展的感念与祝福。


竭心尽力,捡拾流金岁月

国展,我的舞台

中国摄协副主席居杨在观看展览后说:“全国影展历届作品汇集起来,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影像史”。从1957年到2017年,全国影展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程。在数码时代来临后的数届全国影展的作品,均保留了原始的数据资料,但追溯到60年前,这样一部深厚、悠久的历史“影像志”该从何翻起?怎样梳理?这对策展团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所幸的是,中国摄协的几代工作人员秉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摄影事业的虔敬,把从1957年直到1977年历届国展的小样片,都造册保存了下来,每一页都贴着照片小样,还有工作人员手写下的照片说明和拍摄者信息。其中一个最珍贵的箱子中装满了底片,有上千张之多。这些装在九个大金属箱内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几年前也被有心人数字化了,为选片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策展的过程,是个挖掘宝藏,捡拾流金岁月的过程。老摄影家蒋铎用周末两天时间翻箱倒柜,找到其拍摄的曾入选全国影展的《技术讲座》的底片,承担制作的新华社图片集团,派专人到蒋铎家取走底片扫描后重新输出,又专程把底片送回。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策展团队在“寻宝”过程中,发现了多幅老摄影家张甸的作品。令人感动的是,在辗转联系到张甸的儿子张东明后,他非常支持此次展览,翻箱倒柜寻找父亲的底片,又专程找中国摄协副主席线云强帮忙扫描,在制作截稿前的最后一天,给策展团队传来超过100 MB的图片文件。

现年88岁高龄的张甸在家人的陪同下,千里迢迢来京参加了开幕式,并和老摄影家茹遂初等一道,站在自己的巨幅作品前,认真地向观众讲解。在看到他入选1961年第五届全国影展的作品《客人来到草原》和入选1963年第七届全国影展的作品《风雪慰亲人》两幅作品在全国影展60年这样重大节点的展览中得以展出,老人坦言,这辈子第一次参加这么盛大的展览,心情非常激动,也由衷感谢中国摄协和业界人士的关心关照。

张甸与众多观众在自己的作品前合影留念,虽然年事已高,听力不好,但他还是围绕着整个展场,来回走了好多遍,目光却始终不离悬挂于展墙上的经典影像。谈到全国影展60年间的变化,他说,“由于现在越来越重视摄影的发展,展场也比以前更精致好看,展现的形式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科技植入,影像焕发生机

进入中华世纪坛的展场,第一个观感便是震撼。在红色基调的圆形展厅内,映入眼帘的是“全国影展60年”的巨大标志,在金色立柱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大气磅礴。第5届全国影展参展作品——袁毅平的《东方红》,以及第26届全国影展评委推荐作品范显海的《沙场点兵》,一幅庄重热烈,一幅气势恢宏,以巨幅的呈现形式领衔,带我们推开了记忆之门,在光影流动间去和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再度相遇。

在环形的主展区展出了34幅长边2.4米的超大照片和120幅长边1.2米的纪录类照片,庄重大气;在展场中错落有致摆放的亚克力立方灯箱,展示着50幅艺术和商业类照片,精致细腻。除了照片展示外,展览还拓展了二维空间,设置一面电视墙,滚动播放精心制作的摄影家访谈短片。电视墙同时展示了历届国展的介绍以及国展画册封面。一面展墙上还整理了在新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劳模、文艺家、体育明星的三组照片,从泛黄的资料册中直接扫描,保留了原来手写的信息和剪裁线。展场内设置的6个陈列柜,展示了中国摄协和收藏家提供的关于国展的文物及“宝箱”内的部分资料图册,同时每个柜子上放置iPad,其间收录了历届国展的照片和多媒体作品,观众可以选择浏览。中国摄协顾问张桐胜就在iPad 内存储的资料里找到了自己在1982年第一次入选全国影展的4幅作品。由于历时久远,他自己都忘记是哪几幅作品曾经入选,此番“际遇”,让他难掩激动的心情,称赞主办方这样的设计很好很用心。

已成功举办26届,走过60年风雨的全国影展是一代又一代摄影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摄影文化品牌,获得了众多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推崇和关注。在得知展览即将举办的消息后,来自南京的摄影家蒋澍和北京军旅摄影家赵云主动与主办方联系,和策展团队一起熬夜布展。

经历岁月沉淀,影像方显价值。全国影展以继往开来的气势,将继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面貌。

文:方妍 张晓寅

 QQ截图20171225171706.jpg

展览现场 赵紫岳摄

1514253768558332.jpg中国摄协收藏的历届国展资料展陈。居淼 摄

由历届全国影展画册封面组成的展墙 吴承欢摄

1514253767524566.jpg现代化的展览方式与纪录历史的照片放在一个空间内,依然相得益彰。胡国庆 摄

展览现场 吴承欢摄

展览现场 吴承欢摄

IMG_2112(20171226-095017).jpg张桐胜用IPAD寻找自己首次参加国展的作品,兴奋不已。 徐静 摄

1514253768530229.jpg多媒体多段的应用 居淼 摄

1514253768983659.jpg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茹遂初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郑壬杰 摄

1514253767855732.jpg代表本次展览参展作者发言的唐山市摄协主席成贵民在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