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田原:战火淬炼 镜笔泰然

来源:沈阳日报 责编:九儿 2017-12-19

田原近照

以下为其创作的部分作品

      2017年12月4日,经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易霓沟通,89岁的田原先生在鲅鱼圈亲和源住地接受了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的采访。记者到来之前,老先生已经到邻楼的书画室作画,绘画已经成为他到这里之后的生活习惯之一。

  田原在81周岁时说到自己的优点:耿直豪爽、热情诚恳、喜爱学习新生事物,钻研业务,工作中开拓创新。又说到个人缺点:脾气急躁,好打不平、被视为“业务篓子”。2017年12月4日,经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易霓沟通,89岁的田原先生在鲅鱼圈亲和源住地接受了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的采访。记者到来之前,老先生已经到邻楼的书画室作画,绘画已经成为他到这里之后的生活习惯之一。

  采访过程中,老先生不时用电脑或演示作品图文,或播放自己做的视频短片,或播放配乐电子相册,或微信传送资料……更是拄一杖,带记者步行往返不同楼院中的画室、会议室、办公室。89岁高龄的田原,给自己选了个银发红衣照片作为微信头像,微信昵称:白头翁。

  “我们在北京生活了11年,今年7月份来的这儿,在这里试住的感觉非常好,就打算定居了。我对营口有点特殊感情,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时候,我是战地记者,随部队第一批开进营口,当年留有照片,后来,我采访又回来好多次。”

  “离休以后,我说我想找个养老的地方,我的一个学生是营口日报的,他说,到这儿来吧。他说的就是位于望儿山近旁的营口亲和源公益养老中心。当年望儿山下,全是苹果园,现在变化太大了。”田原介绍道。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少年人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社会如大染坊,生存环境五颜六色。可用白纸绘成一张美丽的图画,也可把白纸绘成一片污秽……

  

  “我童年的时候,喜欢几件事,一个是愿意听故事,一个是喜欢画画,青年时又喜欢摄影。参加革命以后,组织上按照我的愿望,安排了我的工作。”

  “我们家本来是贫农,也很穷,但是我奶奶有点文化,她是私塾先生的女儿,看了很多书。我爷爷是木匠。奶奶整天抱着我,总是给我讲故事,我从小就特别爱听故事,受了这种影响,我就想,将来我要是也能编故事多好。”

  “我有个二哥,如果生活在现在,他应该会成为农民画家,或者可以深造,但那时候没有条件。他特别爱画画,画影壁墙,在农村出名了,各家都请他去画。他闯关东,学木匠,没成,又到广告店,学画广告,也没学成,再后来参军了,抗美援朝时拼刺刀,他肠子断了,换了一段羊肠,之后因为肠子病发,去世了。他爱画画,给我的影响不小。”

  “我母亲去世以后,我寄居在姑母家,我初小是在山东上的,老解放区,是抗日根据地。我到吉林的姑姑家,在那上的高小。我父亲当木匠,赚钱供我上学。这个时候,我就愿意画画了,开始画画。我姑父是画匠,过去在庙中的大墙上画封神演义、画钟馗,放学以后我帮着他干活,给他拎油桶,他画油画。匠人作画,他们有一套口诀:画马难画走,画人难画手,画龙难点睛,画兰一笔勾……有一套规律,有一套公式,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画。匠人的画法,对我的影响也挺大。”

  “我父亲去世后,没人供我上学了。我失学比较早,念到国高一年。那时国高是四年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从山东过来,国高考的商科,念了一年。失学之后,我在一个齿科医院当学徒,后来又到纺织厂当修理工。因为我有点文化,老师、经理都喜欢,我经常帮大家写信,挺受重视。后来经理把我从修理岗位调到账房,我成了小职员。每天接送经理儿子上高中,他这个儿子不太用功,作业就让我给作,我给他辅导功课和写作业,我的文化水平就这么提高了。”

  

  青年人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激情满怀。正是广求知识、博学技能、开拓事业,为国为民多做贡献的大好时光。且莫混沌世事,空度年华。

  

  “解放以后招生,我考上了吉林高中。这时我已经学会了摄影,怎么回事呢?经理的孩子有一台照相机,他们经常出去玩,让我给照相,告诉我操作相机的死规诀,应该用多少快门、多少速度,又让我去给冲洗放大,照片出来效果还挺好。我就对摄影感了兴趣。上中学这个阶段,我特别喜欢摄影。”

  “由于这个爱好,我在学校成了墙报委员会的头儿,画画写写都行,挺喜欢这个事。1948年,我报名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大队第三支队。然后进入东北画报社,东北画报社当时是最好的画报社,从部队抽调了一批人、从学校新招了一批人、从解放区招了一批人,这些人做记者工作,做编辑工作,做美术工作。王冠、宋玉洁等五名大学生,是与我们九名高中生同时考取分配到东北画报社的。我和王冠、宋玉洁到画报社工作是同学、同志、是上下级,直到我转去省文联,从未分开。”

  “我是美术爱好者,摄影早就会了,喜欢写文章,考试时我写了一篇《海誓》,考官说你摄影和文章不错,录取了,去当记者吧。半年时间,我们又学美术,又学新闻报道,又学摄影。当时强调搞艺术要有立场,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倡主旋律,要反映积极主题。”

  “辽沈战役期间,培训班的女同志大多分配到编辑部、机要部门、电影厂。男同志大部分让当记者,派到部队,随军。我们的老师,教美术的有古元、张汀、华君武;教写通讯报道的有刘白羽、丁玲;教摄影的有郑景康、齐观山等,训练后就上战场,开始实践,我当摄影记者,在部队是正排级。辽沈战役阶段,我给齐观山当助手。后来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之后,我参加了和平时期建设,采访老孟泰、王崇伦这些劳模。紧接着,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我们这批人已经成了东北画报的骨干。我到朝鲜战场时,就是营职记者了。我到朝鲜两次,前后三年,采访、报道了不少东西。”

  “1953年志愿军回国,我们投入了和平建设,我拍了很多东西。我在工作中有个特点,又喜欢写文章,又喜欢画画,又喜欢照相,设计版面,编采合一,我自己拍回来,自己编好了,拿到编辑部,我采访从不用文字

  1929年生于山东掖县。原名孙天元。1948年肄业于吉林市联合高中,同年参加革命。历任东北画报社摄影记者、记者组长、东北文艺出版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等职。

  1950至1990年代,曾作为随军记者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的战地采访,后转向参与和平建设的采编工作。

  代表摄影作品《炼钢能手李绍奎》入选莫斯科世界影展,荣获《中国摄影》二等奖;新中国成立40周年再获金杯奖;《战火中的母亲》、《能源之歌》获优秀作品奖;《黄沙青松作证》入选国际影展,荣获东北三省最佳作品奖及省政府奖金。

  纪实文学《解放北平第一天》、《阿妈妮的故事》、《渔村变了样》、《草原牧歌》、《勇敢的鄂伦春人》等发表于《东北日报》、《东北文艺》、《生活报》、《中国妇女》杂志等。学术论文《创意摄影诌议》、《自然造化与造化自然》发表于《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图像时报》等报刊。

  1984年任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分会秘书长期间,协助鲁迅美术学院首创摄影艺术系,被聘为教学顾问、客座教授。

  1989年离休后,根据自己生活积累和实践体验,潜心投入文学创作,多部作品问世。

  记者跟着,采访专题、专访,文章、图片说明,梗概介绍,甚至于故事,我自己全包了。当时是骨干力量,爱学习,埋头业务。我的作品数量多,见报量较大。”

  

  田原所拍摄的很多艺术照片,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田原除精心摄影之余,根据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还兼搞些艺术评论和文学创作。——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现协会顾问袁毅平。

  

  “宋雨桂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入党之后,我到摄影家协会当主席,我是开放型的,在培养人、评选推选作品方面,我的观点比较开放。期间,与全国理论界辩论关于新闻与纪实、关于摄影技术和创意的关系。我认为创意要高于生活,摄影创作中应该既有纪实也有创意。”

  “当摄影家协会主席之后,接触社会更多了,我感觉,我们的摄影艺术、摄影新闻与国外一些国家还有差距,不少国家的摄影从业人员是摄影学院毕业的。我觉得我们需要提高,我就想,能不能在大学里成立个摄影系,当时人民大学有个摄影班。我向省委领导打了报告,申请批名额、批经费,省里批准招收150名学员,通过摄影考试,文化课参加高考的方式录取。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就是从这开始的,这批学生是正规大专生。授课也请了国外、国内的名家来讲。”

  “我离休以后,没闲着。先后出了三本书,摄影、画画……我写过小说,不是作家;画过画,又不是画家;摄影家呢?也不过是摄影记者,后来成了摄影家协会的一名组织工作者。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选择六七个摄影记者做了九集专题片《角逐黑土地》,其中有我;凤凰卫视做了五集电视片《解放战争中的红色记者》,采访了我,我成了历史证明人了。” 

  “我在战场上负过伤,但不是荣军。在朝鲜战场上,炮弹皮崩到石头上,又崩回来,穿过棉裤,扎到我身上,卫生员给我上了药,我因此得过负伤费。”

  “在战场上拍照,打闪光灯肯定不行,要靠目测距离,抓拍,举起相机就拍。当时有好多难题,我们这些人,在技术上比较过硬。在战场上的体会,首先要不怕死,然后才能拍到东西。脑子里必须有瞬间准备,突发性新闻最有价值,但突发新闻的发现和捕捉不容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闻照片要有5W要素。”

  “我在战场上拍的代表作品有几张,朝鲜战场上的《一口炒面一把雪》,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配发过那张照片。我拍照时,战士看到我了,照片中有战士没看镜头的,有战士看镜头的,发表的时候用了看镜头那张。编辑部也认为看镜头的照片好。新闻照片就是拍典型瞬间。可以不考虑构图,不考虑用光,千万别放过典型新闻瞬间。艺术照片必须美,但艺术片还要内涵,要有琢磨头,这也是我多年的体验。照相机如同我的眼睛,照片是揭示我心灵的载体,我愿意择取其中一部分图像作为媒介,借以述说一些有关我生平所见、所闻、所历、所想的事情。”田原说。

  “现在有些新闻片拍得真好,有些创意片子,也拍得非常好。现在的记者、摄影家,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对艺术、对新闻的理解,他们做得相当好,已经和国际接轨了。”

  “社会如同一个天然的大舞台,人生必定要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自我表演。这场历史剧没有固定的剧本、不限时间场次、永远不会落幕。但是,随着岁月流转,演职人员却要不断地吐故纳新。回眸一瞥,自己扮演过什么角色?你在历史长河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做出过怎样的贡献?”讲到这里,田原不无感慨。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赵威 王晓辉 王韬博 徐小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