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首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启幕“城市姿态”首秀 摄影+科技共融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7-06-29

6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摄影家协会承办的首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在充满时尚感和艺术气息的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如约举办。

这是深圳建市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摄影盛会,也是深圳着力打造的国际性摄影艺术交流平台和新的城市文化名片。首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定位于综合呈现世界各国近年来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各国摄影家的探索和实践成果。大展以“城市姿态”为主题,共设“名家邀请展”“专题邀请展”“征稿作品展”“摄影产业展”、研讨会与讲座5大板块,展出了多位知名摄影家的经典作品。

中国摄协顾问王玉文、朱宪民,副主席李伟坤、李树峰、张桐胜,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广东省文联巡视员廖曙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副主席胡颖,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深圳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应力,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海,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李瑞琦,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徐大庆,法国摄影家阎雷(Yann Layma),策展人约翰·B·特纳(John Bunty Turner),摄影师布莱恩·格里芬(Brain Griffin),以及深圳市区文化艺术界代表、有关企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协会负责人,海内外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数百人一同出席了22日举行的首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式。朱宪民作为中外摄影家代表致辞,彭文玲和李瑞琦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主会场举办的开幕式隆重而简捷,新颖而活泼。3分钟大展专题宣传短片以会前播放的形式激起了现场观众对摄影的热情,各方代表以按动照相机快门的方式启动此次大展。

除主会场开幕式外,本届大展还同期于深圳四地举行了“双城姿态—深港50至80年代”纪实摄影展开幕式、“香江往事”开幕式、“视·界”粤港澳青年摄影作品展开幕式、深圳客家文化摄影展开幕式等,特色鲜明,精彩纷呈。

城市为题:国内外佳作集体展出

本届摄影大展主展馆位于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展出的五大板块占地7500平方米。此外,还在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设10个分会场,共举办13个平行展,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特色化的摄影展览,丰富和拓展大展活动,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市民参与。

本届大展以“城市姿态”为主题,以摄影记录和反映城市面貌、城市发展是本届展览的重头戏。走进主展馆大厅,多媒体的展馆设计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专题邀请展,此展区展出了国内外15位优秀摄影家城市题材的作品,参展者除多位中国摄影家外,还有7位分别来自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芬兰等国。其中,王玉文的“工业·升级·创新”反映了辽沈老工业振兴之路;朱宪民的“海外”呈现了东方视角下的西方城市面貌;张桐胜的“绚彩意象”以抽象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一个来自世博又非世博的颇具虚幻色彩的光影城市。阎雷用徕卡相机记录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的中国变化,“昨天的中国—深圳1995”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真实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深圳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态;约翰·B·特纳策展的罗伯特·迪克(汤姆)-哈金斯(Robert D (Tom) Hutchins)的“广州初印象1956”,则是以1956年的广州街头为舞台,通过这些“缺席”的影像为人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提供参考;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的“纽约曼哈顿”与“东京皇居城区”将镜头切换到了空中,以俯拍形式诠释国际大都市纽约与东京的异同。

名家邀请展展出112幅城市题材作品,组委会邀请了36位全国各地近年来活跃的摄影界代表人物参展。展出的作品年代跨度40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筑梦、追梦的动人故事。环绕的展墙将邀请展展厅布置得犹如“迷宫”一般,徜徉其中,让观者时常偶遇惊喜。展览展出了包括王文澜的“自行车王国故事”、李舸的“优雅泰晤士”、李伟坤的“百姓看航展”、李学亮的“墓士塔格山下柯尔克孜民居”、李树峰的“卢森堡万圣节之夜”在内的众多名家佳作。在这里,人们时常能看到拿着相机将一幅幅名作留在自己镜头里的摄影爱好者。另外,展出作品表现手法多元化、摄影工具多样化,诸如姚璐的“高阁清夏图”便是其中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创新视觉作品。

大展还展出了青年摄影师的作品。其中,冬尼的“空间城市”以冷峻的视角俯瞰城市,引来诸多好评。冬尼说:“城市空间中把造型各异的建筑进行拉伸旋转重新排列组合,打破现有的规整、有序、平面和单调,更加富有生命力是我对城市姿态的解读。”

“征稿作品展”共征集作品14889件,最终295件入选展览。这些作品用各具特色的视角生动展现了现代都市的人们在生活、工作、休闲以及文化等领域的样貌,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都市巨大的历史变迁,也呈现了世界各地都市民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摄影人对摄影语言“多样化”“当代化”与“艺术化”的多方位追求。陈锦德的“文明卫生之歌”、欧阳先成的“魔都上空的筑梦者”、胡志民的“空中作业”、张国炎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通过聚焦外墙清洁工、高楼建筑人员,展示了城市高空作业人员的日常生活;苏巍的“摇滚现场”、杨忠明的“七彩的加德满都——彩色的鼓点”、刘伯良“时尚都市”等则反映了当代城市中的时尚元素和年轻人文化;取材于城市夜景的何其坚的“华灯初上”、闫森的“迷人的三里屯夜色”、苏振威的“璀璨明珠”、陈欣的“幻城”等刻画了当代城市之夜的魅力。

平行影展:呈现城市多元影像

作为本届摄影大展的平行展区,雅昌艺术馆呈现更多的是内容各异、特点鲜明的影像。步入艺术馆一楼,将众多摄影人镜头下的世界各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故事巧妙结合起来的“城市故事摄影展”让人眼前一亮。策展人秦军校指出,城市故事要讲的是一座城市最接地气、和其他城市不一样之处,不要共性,只要独特性。而阮义忠的“人与土地”则将1974至1986年间的台湾乡土风光和少数民族生活场景以黑白画面呈现眼前,给人以心灵震撼。在“飞越丝路,艺术同心”展览现场,时常能看到摄影家王琛与前来参观的朋友热心交流,他自豪地说,此次精选出的67幅航拍影像,聚焦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景观。

在环境优美的深圳美术馆举办的“双城姿态——深港50至80年代”纪实摄影展上,人们置身于平静舒适的环境里,静静地欣赏着深圳本土摄影家郑中健、何煌友和香港摄影家刘冠腾、翟良伟的200余幅如陈酿般的纪实作品,作品将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深港双城各自面貌及风土人情贯穿其中。策展人张燕方认为,对比同一时期的两座城市,可以感受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更能表现出深港一衣带水的关系。

而于罗湖美术馆举办的“香江往事”张伯根摄影作品展上,93岁高龄的摄影家张伯根亲临展览现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幅作品的背后故事,参观者纷纷围绕在老人的身旁,看着上世纪50至60年代拍摄于香港的这50张黑白照片,旧日香港的风土人情跃然眼前。老人用沉稳清晰的声音述说着对摄影的毕生追求,赢得了在场人们的崇高敬意。

不同于黑白影像的纪实摄影,“视·界”粤港澳青年摄影作品展更多地展现了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青年摄影人作品。129幅抽象创意、特点鲜明的作品从粤港澳青年的视角诠释着对城市文化的另类解读。

“深圳客家文化摄影展”则独树一帜地将展厅搬到了深圳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摆设于客家围屋院落内外,反映客家人生活和绚丽多彩的客家民间文化的摄影作品与特有的客家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伴随着热情的舞狮鼓乐,让人们品味着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
  影展期间,正值深圳由阴转晴的天气,即便炎炎夏日,参观影展的人仍从全国各地赶来,络绎不绝,对摄影的热情如同夏日的天气一样,丝毫不减。

炫酷科技:聚焦摄影新风貌

本届大展突出“摄影+科技”的特色,在展馆设置、作品展示、研讨会活动、产业链延伸等各个环节引入科技元素,突出高科技特点。开幕式上,电子屏幕签到,高科技影像相关产品相继展出。而主展馆展区旁,运用50亿像素的高精度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技术的360全景展览,让参观者纷纷以身试之,感受图像魅力。

多位大展策展人都表达了对本次展览中高科技元素的赞叹。据“城市姿态”主题展的策展人郑虹介绍说,尤其是在高科技方面,此次国际摄影大展,首次采用全景VR线上展览的方式制作,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对物理空间内的实体展览进行拟态化迁移,利用手机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进行展示,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和受众面,让世界上每一个想要了解这个展览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虚拟形式,足不出户地进入展览馆,立体且清晰地观看每一幅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和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胶片和数码相机拍摄外,主办方还关注了手机摄影和无人机航拍摄影。主展厅汇集了诸多国内外一线无人机及手机厂商参展,展现了各种创新玩法,最新款无人机、相机、图片打印技术现场体验、美女模特试机拍摄纷纷亮相。而在参观“视·界”粤港澳青年摄影作品展的过程中,虚拟数字艺术和动态捕捉的亲身体验,让观者从幕后角度着实体会了一把影像后期制作的趣味。

讲座研讨:主题讨论多向交流

为了实现公共文化和艺术资源公众分享,大展期间,主办方还开设了多场摄影讲座,举办了一系列的免费公众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中外摄影家交流、摄影名家讲座、非摄影工作者谈摄影等主题讨论让摄影家与广大摄影爱好者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分享交流摄影知识与前沿动态。

一万个镜头里,就有一万种城市姿态。在由李树峰主持的题为“城市姿态,焦点影像”的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6位摄影家正是从不同角度各自阐释了对“城市姿态”这一主题的理解。陈锦以“茶铺人生”为题,傅拥军以“那么西湖·那一天”为例,从成都历史文化和当下杭州的角度展示了“城市一角”,对生活细节进行了捕捉分析;而阎雷则站在外国摄影师的角度,阐释对中国的认识;喜欢通过人来展示城市风貌的布莱恩·格里芬则从英国的劳动者出发,探讨了城市构成的影像元素;历史学者陈嘉顺还从疆域图和航拍图的视角,对图像进行了专业解读,给在场摄影人以启示,并开阔了大家对摄影的认知思维。

大展期间,“新西兰摄影师眼中的中国”、《绚彩意象》创作解析——感受努比亚手机的影像魅力努比亚大讲堂、雅昌讲座《如何将硬盘里的“废片”变成一本画册——画册的选图、编辑和网络制作要诀》等讲座也纷纷亮相,让特意赶来的市民在聆听专业摄影知识的同时,与摄影界的众多专家实现互动。 

文:张晓寅 


廖曙辉(左一)、约翰.B.特纳(左二)、朱宪民(左三)、吴以环(中)、王玉文(右三)、刘应力(右二)、陈金海(右一)共同为大展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合影留念

11111.jpg

 彭文玲致辞 陈静摄

 李瑞琦致辞

 朱宪民致辞

 影展现场

 由李树峰主持的题为“城市姿态,焦点影像”研讨会现场

IMG_0035.JPG

 中外策展人观展

IMG_0059.JPG

 开幕式前嘉宾在电子屏上签字

IMG_0060.JPG

人脸识别签名即现系统体现科技性

微信图片_20170626114215.jpg

 嘉宾体验VR3D空间绘画

IMG_0039(20170623-074806).jpg

93岁香港摄影家张伯根个展现场,左为策展人孙成毅。

IMG_0053.JPG

 雅昌展馆现场的巨型图书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IMG_0061.JPG

策展人郑虹在接受记者采访

IMG_0062.JPG

 努比亚展厅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