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聚焦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高帆、牛畏予回顾展谱写“光影人生”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7-06-14

W020170611321423852516.jpg

 牛畏予致答谢词 中国美术馆提供

6月9日,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开幕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牛畏予和高帆的首次个人影展分别于1988年3月8日和1999年8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两次展览也是他们各自摄影生涯中唯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展览,时隔数十载,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高帆、牛畏予伉俪摄影回顾展,具有特殊意义。展览期间,高帆、牛畏予的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高帆、牛畏予摄影作品240幅,丰富了国家摄影艺术宝藏。


2017年6月9日,光影人生——高帆 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李前光致辞

 安远远主持展览开幕式

吴为山致辞

高士明致辞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副馆长张晴,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树峰,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金、彭文玲,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以及众多老摄影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出席开幕式。

W020170611321423858417.jpg

吴为山向牛畏予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馆提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作者之一、90岁的著名女摄影家牛畏予,以及国务院原副总理黄华的夫人、91岁的何良理老人,曾任多国大使的黄镇的夫人、年近百岁的朱霖老人,102岁的中国革命追随者、共产主义信仰者、国际友人伊莎白·克鲁克,刘伯承之子刘太行等多位从烽火岁月走来的历史见证者、记录者和参与者亲临展览开幕式。

李前光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高帆、牛畏予的摄影经历和摄影成就。他说,高帆和牛畏予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摄影工作者,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奠基人,他们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篇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们是摄影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中国摄影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高帆同志在抗战年代从事摄影,摄影经历非常传奇。因为缴获了敌人的一架相机,他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战争年代就组织举办了两次摄影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摄影骨干。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解放军画报》领导,和石少华等老一辈摄影家发起成立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出任新中国第一份摄影刊物《中国摄影》主编,后又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牛畏予同志也是在战争年代拿起相机,在新中国成立后脱下军装,先后在新闻摄影局、新华社从事摄影工作,她对摄影艺术的执着令人感动。

李前光说:“我们高兴地看到,二位老人不仅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还培养了许多摄影人才。他们的家庭中,儿子是优秀的职业摄影师,孙子是一名优秀的摄影理论工作者,由此可见,摄影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李前光深情回顾了自己与两位摄影前辈的交往。两位老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对摄影艺术的执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表达了对老一辈摄影家给予年轻一代关心和培养的敬意。

李前光特别感谢中国美术馆展示和收藏高帆、牛畏予摄影作品,珍藏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和文化财富。他希望中国美术馆能更多关注摄影家,也希望有更多摄影家的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进入国家文化收藏。

吴为山在致辞中说,高帆、牛畏予两位革命老人,用相机的镜头,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对祖国、大地与人民的情感,拍摄下了熠熠生辉的篇章。高帆、牛畏予伉俪所从事的摄影艺术,是他们人生的事业。他们在抗战年代参加革命,用摄影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通过摄影记录了烽火年代,摄影也塑造了他们的人生。他介绍说,此次摄影回顾展是2017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精选了高帆、牛畏予摄影艺术生涯各时期代表性作品100余件,全面呈现高帆、牛畏予从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赤诚的艺术情怀。这将是一次艺术的巡礼,也是一场人生的礼赞,两位摄影家的作品会在中国美术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高士明转达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高帆光影人生的理解——“平生不负山河志”。他说,高帆、牛畏予先生这代人在战火中寻觅诗情,在大历史进程中争得艺术的抒情性。在革命和美学的多重精神动力中,他们每一位都有他们的云卷云舒,都有他们的山河岁月。他们的“光影人生”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建设直到发展壮大的伟大历史,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影像印记。通过这光与影的印记,他们让历史重大或者平凡的时刻成形显像,凝聚为人民的集体记忆。“面对展厅中的这些照片,我们看见那段城墙在爆炸中化作漫天烟尘,我们看见漫天烟尘中向前冲锋的孤单背影,我们看见那些风尘仆仆行进在山河岁月中的战士身影,看见他们九死一生的命运。通过这些凝固的照片,我们与那些重大而又平凡的时刻照面,与照片中的那些人照面,与照相机后的那个人照面。”


 嘉宾合影留念

李前光(右二),王瑶(右一)同策展人、高帆、牛畏予之孙高初(左一)在展览现场交谈

此次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分为5个部分:“他从太行来——高帆战争时期摄影”“平生只负云山梦——高帆新中国时期摄影”“女性风华——牛畏予女性题材摄影”“时代风貌——牛畏予肖像题材摄影”“边疆山河——牛畏予边疆题材摄影”。

展出的部分作品是当年展出的原作,折射了不同年代摄影印放与装裱的材质与工艺。观众将再次欣赏到曾在上述两个个展中展出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高帆摄制的战争时期摄影原作,以及自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帆亲自印放并设计、贴裱在卡纸上的风景摄影、人像摄影作品10余幅,也将欣赏到包含纸基银盐红松木背裱、纸基银盐、彩扩、转染等多种媒材工艺的牛畏予摄影作品10余幅,这些作品由当时新华社摄影部资深暗房技师印放,是展现上世纪80年代末摄影制作技术先进工艺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展示了高帆、牛畏予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献给家人的“抒情诗集”,为家人凝固下的时光。

据高帆、牛畏予之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高初介绍,现场展出的高帆将摄影习作制作的手工书,为牛畏予摄影作品制作的照片簿和刊发集锦,自制的家庭影集,主持编辑的图文集和画报、刊物,工作笔记、随笔、通信等史料,均来自其家庭收藏。现场还播放了1988年牛畏予摄影展的现场录像,以及中央电视台对高帆的采访录像,为展览的呈现提供了丰富的出口。

高帆(1922-2004),浙江萧山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干事、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上党、定陶、临汾、晋中等战役的战地摄影。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任《战场画报》《人民画报》《华北画报》主要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西南画报》主编,解放军画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国摄影》主编。高帆是中国摄影学会发起人之一,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学会)理事、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

高帆的摄影成就集中体现于战地摄影,其在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东欧人物肖像,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意趣。此次展出的《定陶战役》《临汾战役》《北平入城式》《毛主席在西苑机场》等系列摄影作品,从战斗前线、入城盛典到领导人重要活动,将历史现场以影像呈现为记忆载体,具有产生鼓舞、改变生活和思想的深度与感召力。

牛畏予(1927-),河南唐河人,1945年春参加革命,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1948年任《华北画报》摄影记者,后随二野南下,在《西南画报》工作,1951年初转业到新闻摄影局任摄影记者,后任新华社华北分社摄影组长,北京分社摄影组长,1955年回到总社任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73年调任对外组摄影记者。1978年任香港分社摄影组长,1982年离休。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相关新闻摄影题材通常作为拍摄任务布置给女性摄影工作者,这也是新中国女性视觉形象的来源。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之一,牛畏予拍摄了许多广为传播的女性形象,如何香凝、康同璧、裕容龄、赵青、张权、孙维世等人物以及1949年三八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等广泛的题材。

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是牛畏予摄影生涯的主要特点。牛畏予的《华罗庚》是新中国代表性的人像摄影作品。此次展出的数十件肖像作品中,不但包括1955年全国美展中进行创作的画家于非闇、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姜燕等人物形象,也包括牛畏予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所拍摄的钱学森、茅以升、郭沫若、蒋兆和、齐白石、铁人王进喜等。牛畏予还拍摄了许多各民族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4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她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塞北江南、川藏高原、天山脚下,广收博纳,精心拍摄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她曾重走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4次到四川阿坝,2次到新疆,1975年还在西藏做长达8个月的采访……她保留的10余本拍摄笔记,饱含着对自己摄影生涯的总结“倾注心血,饱含真诚”。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

(除标注外)图:吴承欢  文:方妍


 李树峰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教育家、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191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伊莎白.柯鲁克观看展览  中青报摄影记者 李建泉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徐静摄

展览现场  徐静摄

展览现场  徐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