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从电影《血战钢锯岭》学摄影关键词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唐辉吉 2017-02-28

电影是动态的影像艺术,摄影是静态的。两者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也有许多共通的思想和技巧。看电影是时下日常的休闲娱乐方式,看电影的同时,摄影人也能从电影画面中学习到摄影知识——一是学习导演表现主题的立意构思,二是分析电影摄影师对各种镜头语言的运用——这就相当于免费上课。

前段时间“大热”的由美国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执导的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虽然以“钢锯岭战役”为主题,但导演却并未将视角对准战斗英雄,而是选择了由一名拒绝带枪的医务兵切入,表达反战主题。此文以该片中的几个关键词为例,分析电影与摄影的关系。

2.jpeg

电影《血战钢锯岭》剧照:戴斯蒙德在战火中奔跑救援自己战友的瞬间。


技巧与情怀

在《血战钢锯岭》中,不乏激战场面,甚至被认为是“继《拯救大兵瑞恩》以后20年来最真实的战争片”。影片选择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战争的杀戮和血腥,生命在战争中的脆弱、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伤口的疼痛和折磨,使得电影中的主角、美国医务兵戴斯蒙德·道斯的和平主义精神在惨烈战争场面的反衬下,给予观众的感动也更为深刻震撼。

比如,影片主人公戴斯蒙德作为新兵进行战前训练时,镜头聚焦在军车来往碾出灰尘的大场面,营造出战前的紧张气氛;比如戴斯蒙德拒绝配带枪支的一组镜头,通过远近景展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冲突;比如戴斯蒙德即将奔赴战场时,与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用一扇小窗的光线将一对男女置于明亮的前景中,用光和构图表现出爱情的纯净美好;美军进攻冲绳岛时,戴斯蒙德冒着枪林弹雨,舍身营救生命,其在炮火中的人物形象被爆炸中的火光、四溅的飞尘与石块渲染,表达出战争的残酷与信仰的力量。

1.jpeg

电影《血战钢锯岭》剧照


真实与构思

影像画面的真实,来自摄影师对被摄人物(事物)的观察,以及对最佳瞬间的捕捉。无论在电影中还是摄影中,主题内容的表达少不了远景、中景以及特写等镜头语言运用,以期每个画面都能形神兼备,让感人的细节能够更富感召力,牵动观众的同理心。

不可否认,即使是“最客观反映现实”的摄影作品,也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一个场景,摄影师以不同的构思拍摄的画面会有着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样是表现战争,有的电影让人充满斗志,急切地盼望投身其中,一逞英雄梦想,有的电影则让人对战争充满恐惧和厌恶,祈愿世界永远和平。

3.jpeg

电影《血战钢锯岭》剧照

还有一个样本——德国女导演莱尼·雷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35年的作品《意志的胜利》。这部在技巧上堪称“教科书”般的电影,无论是气势恢宏的构图、对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还是对秩序与力量的庞大美感展现,都展现了影像的力量,让人惊讶于影像可以用“真实”把邪恶渲染成崇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影像创作者“意志的胜利”。

摄影师观看电影时,也可以锻炼从一系列运动的画面中,找到最佳瞬间与独特的细节,这既能够锻炼对于细节的敏锐度,也能够锻炼撷取关键性瞬间的眼力。由于摄影定格的画面往往是相对静态的影像瞬间,也需要摄影师在观察中思考哪些动作能够拍摄出精彩的瞬间、哪些事件适合用大场面展现、哪些典型的细节需要特写去再现。

4.jpeg

《倒下的士兵》  罗伯特·卡帕 摄


历史与真相

影片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曾在战场上赤手空拳挽救了75个战友而被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亲自授勋,据传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杀害一个敌人而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美国军人。一部电影能够还原战争的真相,让人阅读历史,佐证战争,影像亦如此。

观看一部电影与欣赏一幅(组)照片,最直接的阅读方式是直奔主题,了解真相。这种观看心态要求作品具有真实的影像内容表现,在具有真实瞬间的基础上,再去为画面表现力增添艺术美。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 乔·罗森塔尔 摄


一件优秀的影像作品是具有感召力的,既能增强观众对历史或事实的认知,也可以更深层地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毕竟人们最不情愿看到的是一部电影或一幅摄影作品以空洞的主题内容伤害观众的审美视觉。

从摄影的视角赏析《血战钢锯岭》,可以看到摄像师透过“第三只眼睛”,将电影脚本的文字语言通过光影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表达战争之恶、人性之善,表达历史真相,其构思、手法、立意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都可供摄影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