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互联网+影像传播与运营发展”经验分享会:展望未来趋势 共话行业发展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未知 2017-01-25

展望未来趋势  共话行业发展 

“互联网+影像传播与运营发展”经验分享会透析互联网+与影像如何“双剑合壁”


2017年1月20日是农历小年,《汉书·五行志》中说:“灶者,生养之本。”这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收获分享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信息资源部承办的“互联网+影像传播与运营发展”经验分享会在北京召开。邀请来自国内一线的影像传播专业人士齐聚分享会,共同探讨互联网时代影像的对外传播、运营发展与技术应用等议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出席座谈会,她指出,互联网作为最新科技正在超越人们的想象改变着世界与生活。“互联网+”作为国家级战略,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摄影界。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诞生于2000年,2014年依据不同的目标设定成立了网站群,包括中国摄影家协会网(www.cpanet.org.cn)、影像中国网(www.cpanet.cn)、影像国际网(www.photoint.net)。三网在服务会员、对外传播、资讯汇聚、经验分享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满足或提升摄影界的专业需求,打造更高品质的服务,进行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包括探索相关的营利模式,都是需要信息资源部学习与实践。今天邀请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出席研讨,希望大家依据各自的网络运营经验与思考,为信息资源部出谋划策、传经送宝。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兼信息资源部主任吴砚华主持本次分享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群——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影像中国网、影像国际网主编徐静、曹旭、韩伟方分别对各网进行了介绍。

_G9A2429-5.jpg

作为影像产业企业受邀代表,东方IC副总裁、图虫网负责人严志刚,雅昌摄影服务中心总监金俊就各根据各自企业的特点,对企业定位、产品开发、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主编陈琳,五洲传媒出版社文化交流中心媒体资源部主任黄静,《人民画报》编辑部主任王蕾则作为中央级宣传单位的层面,向与会者介绍了各自的新思路、新做法;新华社领衔编辑、《国家相册》项目主创人员、讲述者陈小波,自媒体“微言薄语”企鹅号创始人薄高鹏,自媒体“相机笔记”微信公众号创始人滕飞,拍电影网主编郝大鹏则从“双创”的理念出发,就其目前策划的影像产品或运营的媒体平台向大家介绍了各自的成功经验。


东方IC副总裁、图虫网负责人严志刚:互联网时代更加强调产品优先与智能算法。

_G9A2446-8.jpg

首先介绍一下图虫是什么?图虫网是在2010年左右创办的。我在前年12月份左右接手的图虫网,图虫网其实历史很悠久的,他当时是北大学生创始的,后来被今日头条收购。图虫是一个摄影师的社区,也可以泛指摄影爱好者社区。我认为我们目前是中国最好的摄影师社区。目前我们的用户大概155万左右,"日活"大概是5-6万用户。这个数据看起来挺少的,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影像社区,并不是大家每天都会来上的网站,很多以兴趣为爱好的人,一般是通过周来算的,所以我们目前的“周活”大概是16万。16万的数据就意味着每周有16万人数会频繁的访问我们的网站。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转向做互联网媒体,首先要明白的是产品优先。所有的服务都是产品来提供的。也有人都说技术是优先的,而我认为,技术只是一个为产品服务的工具,去实现产品功能的有力保障。

接下来就是运营。做互联网也是做运营,比如说还有用途的运营,品牌的运营,活动的运营,内容的运营……运营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

根据我提供的各大影像门户网站的数据,大家如果去分析的话,过去两年,整体来说基于电脑端的流量都是在下降的。而我们是保持一个略微下降的趋势,因为我们是一个社区网站。虽然手机传图已经很方便了,特别是像一些Instagram等以手机端发图的来说,可能手机的图片流量特别大。但是我们的定位还是一个摄影的高端爱好者,或者摄影师的网站来说,大概50%以上的人还是通过PC端来传图的。

因为他们要通过PhotoShop或者电脑上的一些软件处理完再上传到这个网站。所以这个人群虽然在下降,但是这个下降趋势没有其他的那么厉害,他只是一个很缓慢下降的过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下面两条线,我们是在2016年春节刚刚上线我们的客户端,这个客户端在上线以后,至少做过几十次的迭代。按照互联网的方式来说,我们一般在两个礼拜左右就要做一次迭代,要去做一些改进不断去调整,这个速度是要很快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客户端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安卓,他是一直在持续往上升,现在发图已经接近了PC的发图量。所以我们目前整体网站发图量来说,PC端是6,手机端是4,我们相信未来手机端肯定会超过PC端。但非常幸运的是,以摄影为介质的平台上,可能未来PC端还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对于我们社区,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有几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需要兼顾,一个是“日活”,一个是创作人数,还有一个是创作数量。如果大部分人都是看,而不去参与到这个里面,那么这个社区所有的互动,来自于所有人上传的第一张照片,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指标。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来到这里的时候,你怎么在产品设计上让他发出第一张照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要留在这个网站,一切都是因为他发出了第一张照片,才有可能非常强烈的留在这上面。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产品设计时,非常强调,怎么引导新的用户,他来到这里愿意发出第一张照片,希望他是发他最好的照片。因为发了这张最好的照片,所以由此引发互动。别人会给他点赞,他受到鼓舞会继续留在这个网站。所以一切的循环都是他发出第一张照片。用户要发出第一张照片,那我们必须要为用户做什么事情呢?就是怎么让用户能够留在我们这个网站,怎么样快速的进入到这个网站。这个是从产品设计上,我们经常讨论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细节,但是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我当时跟我们的产品经理讨论一个问题,我们用户注册流程,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手机端注册,注册完了以后发一个验证码,验证码一登录就绑定了,因为手机注册相对来说安全性很高。但是我们的产品经理在在开放我们登录页面的时候,只开发了三个接口,就是微博、微信、QQ。当时我就说不行,这个太简单了,我希望拿到用户的手机信息,我跟产品经理讨论这个问题。产品经理就反问一句话,如果你的客户连微博、微信、QQ都不用,这还是你的用户吗?他这么一说我马上就明白。我后来操作了一下,如果用手机验证,发出去验证码,再把验证码填上,可能会填错,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分钟。但是如果绑定一个微博、微信大概只要十秒二十秒。所以这个差别就这么大,一个两分多钟,一个是十秒二十秒。可能两分钟的一百个人来了,但是只留下五十个,但是十秒钟的,一百个里面可以留下九十个。所以一个很简单的改变,比你写一百篇高质量的文章都好。

可能对于很多传统运营的人来说,我要做很好的文章,可是不如你小小的做一个这个改变,你的业务留存率会高很多。所以这就是互联网以产品限度的思维,这样的事情每天发生在我们产品设计上。我指的只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例子。这样的故事可能在网站里面有成千上万个细节是败于这样的细节。都需要你在每天工作里面跟产品经理打磨,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调整。

2016年最流行的互联网热词是算法、个性化分发、人工智能。去年因为今日头条的崛起,因为今日头条现在智能个性化分发领域,在去年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今日头条的崛起也引起了BAT公司极大的警惕。一个成立不到五年的公司,他的用户增长到六个多亿,日活到了七千万左右,但是这个不是很精确。六千多万我们有专门的数据。再加上我们的收入已经达到了60多亿人民币。一个不到五年德互联网公司增长非常快,他引起了业界非常大的热议,去年我们的CEO叫(张一明),其实是中央电视台对话,包括财经的一系列采访,他的很多观点都引起了业界的热议,尤其是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反击。

我们知道摄影在大的概念来说是一个大的兴趣,但实际上摄影人之间的兴趣差别是非常大的。且不说拍风光的和拍纪实的人是完全不同的。这个人群可能比你喜欢体育,喜欢娱乐的差别都大。就算是拍纪实这一类里面,关于沙龙式的纪实,和拍新闻媒体式的纪实差别都很大,这两类的人的兴趣可能根本不一样,他们平时可能根本说不到一起,不能在一起聊天。

所以为什么刚才说个性化分发的重要性会非常重要,如果你再一个网站看到大部分都是你不喜欢的,你自然会觉得,你在这个网站里找不到认同感。所以这个情况下机器的算法就非常重要。

当然图片产品技术上的难点和瓶颈也有,这个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公司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像我们也还是在努力,比如说我们对图片的理解能力,目前我们无论是建立在图片上的一些搜索也好,匹配也好,分析也好,实际上对图片的理解能力都是基于文本。所以大家就会说,图片需要一个好的标题,图片需要很多很明确的标签,因为这个都是基于对文本的信息解锁。实际上你要搜索的,在今日头有一个技术团队,也是在图片技术方面,基本上已经做的很前沿很准确了。他可以做很多,你可以检测到这是一条狗,你可以检测到这是一个蓝天,或者这个一个晚上的聚会。通过大量的数据比对可以检测到。但是对于图片的阅读者来说,关键的是图片的阅读者不仅仅是想了解我们能看到的信息,而是想看到那儿看到信息背后的东西。所以图片的理解在未来还是有一个很大的突破空间。

实际上在图虫里面,所有的分发手段都是使用的。但是在更加传统的媒体来说,我们的分发手段主要是通过编辑来分发,这个分发手段是相对落后的。但是图虫的分发手段是我们综合利用了六种分发手段。


雅昌摄影服务中心总监金俊:17年坚守,雅昌凭借平台支持、产品引领、管理机制三驾马车做到了全球优秀的艺术类专业网站。

_G9A2463-9.jpg

这几年在雅昌艺术摄影服务中心,有几点体会特别深,一是大平台做依托。没有这个大平台,真的做不起来。雅昌艺术摄影服务中心现在有16、7年了,现在有280万的粉丝、注册人数,每天的点击率850万。此外,雅昌做绘画、拍卖品,积累了大量的产品资源。

这为影像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两三年我们做了一个雅昌摄影网,定位为高端摄影师服务。这需要很多的资源:数据采集、管理应用、一套人马,需要资金支持。

二是产品引领。比如说雅昌艺术摄影服务中心,包括摄影师的图片制作、展示、艺术画册、框画、挂历等等一系列东西都要有产品。而且这件事看似简单,大家看到这是一本艺术画册,一般人说这不就就是一本书吗?很简单的事。但是现在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保证一本也能做。花几百块钱一本也能做。这就是原来十几年来一直发展的数码快印,但是数码快印质量太差了,很多人根本就接受不了。现在雅昌最新的机器一本也能做,而且是高品质的,甚至他的印刷质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印刷。所以品质非常好,这就是说摄影师可以用了,普通爱好者也可以用。然后大家通过网络,现在通过网络的发展,自己在家里自己就可以设计,而且通过软件大家都能去做。这一件事就是影像设计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没有落地的产品,光做公益事业,是做不长久的。

三是企业的机制优越。有一个机制,让人员机制到位,做事才好做,否则做不了。奖励机制、简单的程序、用人,这些管理方面的事情都非常重要。为什么雅昌能够成功,包括艺术网,艺术网做了十几年,为什么今天能做到这样的规模,就是前期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是最后坚持下来了,现在雅昌艺术网应该说是全球艺术类网站排名第一。所以这一点我们也是很荣幸。今天,中国影像市场还处于一个困难的时期。我们要做好打各种基础工作,要有长期发展的准备。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影像市场前景一定会非常辉煌。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主编陈琳:向新媒体转型,不是简单的建个网站就可以,是从编辑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化,由我想说变为你想知道什么,这个转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_G9A2467-10.jpg

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下,如果我们想“走出去”有什么线上渠道。线下的渠道就是直接办展览走出去。线上渠道有这么几种:一个是网页APP新媒体,其实我们China Daily也是按照这样一个架构在走的。确实,现在大家越来越不依赖于PC端,包括FaceBook有他自己的PC端,有自己的APP端。他现在APP端的使用是90%,PC端的使用是10%。但是网页是必不可少的。那网页是做什么用的?如果你跟别人说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或者如果别人对你这个机构感兴趣,他们不会去FaceBook上搜你的帐号,也会去直接下载你的APP,他最先做的就是去谷歌上搜索你。他看到的就你的网页。尤其是外国人,他最先的动作是从谷歌上搜索,这是他想主动想认识你时的唯一渠道。所以我们的网站就很明确,我们的网站是我们的唯一名片。

网站和新媒体的区别:APP是土豪的玩具,尤其是在中国有了H5,也有了微信订阅号,有了所有这些之后,各类APP的投入非常大,很多人已经不介意这种平台往APP端发展,除非你真的很有需要要这个APP,像58到家什么的,需要通过手机跟用户接触更亲近。都说,进不了首屏的APP,活下来也是“幸存者”。我们最常使用的也就是手机下面的4个:电话、浏览器,或者有人可能用UC,然后这个是微信,还有地图。上面的就是一些工作型,或者可能日常离不开的。所以我觉得APP不太适合中国摄影家协会,除非有好的产品,以产品为核心去做APP。

接下来就是新媒体。最近讲话也讲到了移动优先,China Daily也成立了自己的新媒体中心。新媒体有可能是别人见你的第一面,比如说我一个天天刷朋友圈的人,如果你的产品很精彩,比如说2016年摄影家协会筛选出来了十幅最佳作品,然后做的很精美,排版又很漂亮,这一个产品病毒性传播,各自转发到自己朋友圈有可能就是别人见到你的第一面。甚至我们在FaceBook上面可以做到精准传播的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去发一个摄影家协会的图片集,我们发出去之后,如果我们有心花钱、用“算法”来推广到更多对图片感兴趣的人群里面去,这些人就有可能就会成为你的用户或粉丝。新媒体有可能就是别人见你的第一面,当别人想深入了解的时候,会去网页上深入了解你。

我想强调的是千万不要用做网站的思路做新媒体。其实现在大家很喜欢互联网+,其实我觉得是互联网-,就是我们真正需要做减法的时候。我那天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公司,他把他的公司微信定位号推荐给我,他说你把我这个粉一下,看看有什么意见。我大概看了一下,他里面有心灵鸡汤,有他们领导的讲话,有他们公司的简介,有他们公司主要产品,有公司跟各种高层,跟个中人见面的帖文。后来我就跟他说,你这个东西订阅,先要想清楚你的受众是谁,如果你的受众是公司员工的话,那么你就做成这样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的企业,来关心你的定位。你首先要把你公司的灵魂,或者企业文化抽象出来然后做减法。

新媒体,就是要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强制推送,由我想说变为你想知道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由编辑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化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比如说我们中国日报报纸印出来,印完了发给分发渠道,可以发到世界各国去,但是读者骂你的时候你听不到。别人翻到你那页的时候是读了还是直接翻过去你也不知道。但是新媒体是唯一真正检验你文章质量的一个手段。你的文章赤裸裸的放在那儿,骂你的,还是夸你的,还是直接阅读量很少的,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新媒体一定要做草根的,老百姓能听懂的话。

现在错误的四步走,第一步,人家有APP我也想有,然后我有了,我还要比别人家多,比如说别人有一个APP,我做三个,我这三个APP,一个中文的,一个英文的,然后中文的分两个,一个是只有图,一个是只有文字。这是以前的互联网,以前的互联网思维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正确的四步走其实是这样的,第一确定我们的目标,目标决定一切。比如说我们决定让中国影像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承认中国影响在世界上的地位。第二个目标,比如说我们是以会员为中心,我们想做好会员服务,我们给每一个会员做一个定制的,可以包装他走向国际的渠道。第三个,比如说我们的目标是盈利,我们希望我们这个机构可以盈利。不同的目标一定是不同的做法。在此之下是一套做法。

受众是一门大学问,这个的寻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需要从两端往中间凑的过程。从我们有什么,到有一部分人可能需要什么,到这一部分人在哪里,找到他,怎么去迎合他的胃口,然后去发送对他有利,吸引他的东西。

目标有了,受众有了,再下来就是平台。我们可以把他理解成为一个多平台或者说多渠道。我们现在不仅有中国摄影家协会自己的网站,自己的公众号等。我们在这些内容基础上进行分发出去,可以是多渠道的分发。举个例子,我们摄影家协会可以在FaceBook上分发,可以在今日头条上分发,可以做一个推送影像的头条号来推送,然后微信平台也可以。其实我们China Daily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承担的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渠道,就是可以让摄影家的照片,通过China Daily的无论是FaceBook号也好,还是微信订阅号也好,让他的内容走出去。

举几个例子,这个网站是美国职业摄影家的一个网站,它更多是一个圈子的概念,它每天只选一张图片,叫做每日一图。他就是介绍一下作者是谁,然后让你看一下我选的每日一图是什么。但在命名的时候,外国人简单直接,这个图的命名如果比较朦胧,会对传播造成很大障碍。我们平时收图片,存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的标签打清楚,这样对外传播时就简单了很多。

China Daily新媒体的架构是按语言分的。中文是一块,双语是一块,英文是一块。中文这块是中国日报的微博还有中文微信。他主要任务就是把外面的东西传进来,我们翻的了墙,然后我们看到CNN上发了什么东西,对中国还比较有启发的翻译一下,发一下,这种是走进来。双语主要是针对英语爱好者,想学英语的学生什么的,告诉他们怎么学英语。双语做的很好,双语现在的学生受众有一百多万,在微信上,一百多万算是比较大的。然后是英文,我这边做的是英文,主要是FaceBook和英文微信两个平台,再加上一些客户定制之类的。虽然投入比产出多,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挺大的产出。

我们更多的是依靠提供一种服务在盈利,而不是本身的产品盈利。

我们的团队包括技术有30人,分别做运营、渠道、编辑,以及微视频制作。现在的技术团队是外包的,从采集到分发到渠道,是一个全部包揽的系统。


五洲传媒出版社文化交流中心媒体资源部主任黄静:国家级媒体平台在外宣方面的六个经验。

_G9A2483-11.jpg

五洲传媒出版社是1993年成立的,2014年并入中宣部,现在中央外宣办是我们的直管单位,我们一直承担国家的外宣任务。主要是影视出版、文化交流、网络融媒体这四块业务做对外宣讲。今天主要从外宣这块跟大家做一个探讨。

第一个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范围。有几个建议。第一,我们对外宣传工作一直在遵循三贴近原则,主要贴近外国受众的需求,用外国人可以体会感受的内容来讲更多的故事,不是简单的从那个概念出发做中国知识的介绍。比如说我们从中国声音,数据中心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如果说外国受众在对中国很多国情不了解的情况下,避免让他们产生无意识的误解,这个可能是我们做的首先工作。也避免那种一边倒,绝对性宣教性的发育体系。我觉得影像在外宣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摄影图片,视频是中国形象最直观的体现。但是我们想推的可能都是价值观的东西,但是外国受众可能会从这个图片的细节方面对中国理解。

第二个就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选取的内容一定是与对方有关联性的,这时候就是研究一下外国的受众,他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还有结构心理使他能够不但走出去,还能走进去。比如说我们给俄罗斯提供东西,都是像海水沙滩之类的,他们会更喜欢。如果在韩国,比如说我们在推风光图片时,可能会更侧重于山,还有给美国受众提供的时候,他们会对中国的当代生活,包括街舞狂欢会之类的比较感喜欢。日本可能会多一点传统的出版,国画之类的。

第三是,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小故事,咱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构建话语体系,搭造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讲好中国故事。尽可能的推进本土化的传播,用本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价值的内核。

第四就是创新表达方式赢得世界倾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来通过研究外国受众的心里,打造中外的表述方式,寻找国际社会上的兴趣点,议题的交汇点、聚焦点。把中国故事的议题设置好了,引发他们的共鸣。使国际范跟中国味能够相结合,能够做到本土化的表达。

第五就是借助新媒体实现多媒体快捷融合传播。搭建一个融合多媒体、多文化、媒介、多渠道的新型平台。使官方和民间大众传播能够更加结合。

第六就是探索政府资源和市场化运作方式结合,寻求增长点。


《人民画报》编辑部主任王蕾:从“外宣”到“对外传播”的时代,在遵循自身特点、精准定位受众的同时,着力于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_G9A2489-12.jpg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中文网站的内容特别丰富,我们的国际网内容给人的感觉也相当好。我有个建议,两个网站的内同可以共享互换,从受众的角度来说,读者对于对方的内容会比较感兴趣,就是内容上调剂一下,作为中国的受众来讲,可能也挺喜欢看国外的摄影师。国际网可以多推一些本土摄影师的东西,这样可能更吸引人。比如在中文网上,如果推一些国际展什么的,可能中国受众会更喜欢。

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我更加关注内容方面的东西。刚才陈琳说的“做减法”,我特别有同感。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太多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可能急于求成,看到别人做什么火了,你也要做什么。但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大浪淘沙,我们所有的产品将来都会有独特和专属的性质。

比如说现在做《人民画报》这么多年了,从一开始的认识,到慢慢逐渐明晰,是从“外宣”到“对外传播”的转变。以前我们这个画报是怎么成立的呢?就是要向外国人讲中国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所以当时有很多大家非常熟悉表现的方式、报道的方式。但现在已经改变了,改变成为对外传播的方式,也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现在的针对性更加细,比如说日本的受众,我们会针对他们做。比如说俄语国家,我们的俄文现在是完全脱离了母本,早就做到了本土化、韩文、英文也都是,我们还推出了印度文版,而且还在在受众国社交媒体中推出了我们的产品,报道和互动效果都挺好。我觉得协会也可以通过当地社交平台去落地,甚至是组织退出推中国摄影家个性化主页,我觉得国外受众会容易接受。

另外就是我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我们在工作中的总是缺乏自信,总会揣摩人家喜欢什么,人家想要什么,当然这是必要的,但不必完全纠结于此,做好我们自己的,推出我们最真诚的东西就行。


新华社领衔编辑、《国家相册》项目主创人员、讲述者陈小波:由“旧”走向“新”,媒体人转型先转场,只会写文章和只会拍照片的人进不了新华社,连我也被推向了转型的主战场。

_G9A2495-14.jpg

新华社最近在做一些什么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我自己的理解,是新华社面临的传统和新媒体的融合。因为无论是习近平的四次讲话,还是刘奇葆在会上定的,都是明确的提出来传统媒体一定要和新媒体融合。我们这样的单位就是首当其冲。

新华社现在就是第一个要活下去,还要活的好,必须得跨界。第二个就是转型先转场,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大量的在转场,我们的总编辑都提出来,只会拍照片和只会写文章的人进不了新华社。

我们现在培养的是跨界人才。首先是一个新媒体的人才,而且我们现在把主力军放在了新的主战场。连我这么老的人也推到了主战场。今年新华社出了很多产品,今天我只是把我自己设计的拿出来。一会儿我们看到的这个短片就可以看到,工作人员由原来的文字撰稿者变成了导演,刚进社没几天就可以承担非常繁复的制作工作。

现在我们还在尝试过程中,检验媒体融合的根本标志,是最后产品怎么样。其实我前半年参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收视率已经达到了5亿,投资75万亿的情况下是收入。我也没有想到会那么高,因为我不太管这个事情。之后,我马上就进入了《国家相册》的制作,先看一下第二集,我们现在就是用老照片讲故事,这个题目叫《一个不能少》。

    (视频播放)

放一下最后一个,这是我们上两个星期做的,写作者是一个22岁的女孩写的,这个稿子要写十几遍,我的任务就是去找老照片,找故事出来陈述,但是写作的人有几十个。

    (视频播放)

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这样讲,大家看到所有的都是老照片,就是在我们中国照片档案馆里面三四百万张老照片,实在是无法让大家看到,然后我们的总编辑就说要让大家看到。其实这些稿子都用平面编过,登山的人什么的。但是他的力量就是没有那么大,现在用全媒方式展示以后,现在这个栏目的收视率上亿。原来是10集,现在做到了20集,领导昨天跟我说往100集做。

我们现在这个团队有导演、文字、讲述人、图片编辑、制作,还有音乐,我们现在请的音乐是首席音乐。新华社不太存在钱的问题,只要想去做就把他做起来。

我想我个人的体会,我自己原来是一个一直在面对老照片的人,很多时候我三天三夜都不会说一句话,但是因为现在需要新华社要培养跨界叙事人才时让我出来说,我当时觉得我普通话也说不好,也没有上过,硬推上去也就可以了。

后来我想人一生的道路真的是四万五千条,没准哪天你就走到哪条道路上了。现在新媒体来了,每个人都有太多机会,每个人都有太多的可能性。

我对那个网站只有一个建议,我觉得我们是中国最大的摄影组织,而太多的摄影人还停留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层面,基本上说是固步自封的。一张照片往上推,一组照片往上推,还没有用真正的新媒体思维。其实觉得做这个,个人就可以做,人民日报可以做,中国日报都可以做。我们总编是这个项目的总策划,他每天要因为这个一个栏目跟我们开三次会,他就说让照片活起来,动起来,串起来。就这么一个栏目,现在几十口人为这件事兴致勃勃,马不停蹄。


自媒体“微言薄语”企鹅号创始人薄高鹏:自媒体时代,上半场是草根时代,下半场专业人员进场,团队作战,打造品质内容+强势平台。

_G9A2504-15.jpg

201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什么吸引眼球的事。有一个80后,其实就是张一鸣发明了今日头条,其实也就经过四年的时间,他的用户达到了6亿。而且2016年的前三季度已经达到了60亿的收入额。

然后在2016年3月,腾讯公布了针对内容创业者的(网融计划),流量广告是100%沸腾,两亿元创作基金。2016年结束的时候,2亿已经发了1.9亿,这都是对内容创作者的一些奖励。2016年科技网易自媒体也推出了他们自己的奖励计划,就是一元奖励计划。UC也公布了他们的奖励计划,10亿的专项扶持基金。

比如说我们中国摄影家协会,我们有很大的内容产出,我们其实是一个内容产出平台。然后我们却没有把这些内容做一个很好的渠道放出去。据新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大概有20亿的资金投入到内容创业领域。到了2017年,应该会比这个资金大更多。其实这段文字,大家平时都知道也都了解,我就不细说了。

但是有一点,罗振宇提出叫国民总时间,其实提国民总时间的时候,我想说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坐的可能都是搞媒体搞内容搞传播的,其实我们坐在一起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比如说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新华社,还有图虫网,还有一点资讯。为什么说我们是竞争对手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现在我们是移动终端的内容消费时代。如果别人看了你的东西,就没有时间再去看别的。所以我们是竞争对手。

还有一样,如果没有危机感的话,我想任何一个再强大的平台也会慢慢的被淘汰掉。刚才有一位老师说草根,其实就像我们产出内容一直在考虑的是,你是给领导看,还是给百姓看。如果百姓喜欢看的话,你的活跃度肯定好。如果是给领导看的话,比如说做一个爱好,我觉得会花很长时间。在过去的时间里,影像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影像成为了时间的朋友。为什么这样说呢?头条号每日新进的内容20万篇。我这两天一直在刷中摄协的网站,还有两微一端,然后今日头条是20万篇,然后我们是两三天在官网上才更一次。

我们摄协是搞影像的搞内容的,但是今日头条每日新进的图集达到了1.12万篇,他占了5.6%。今日头条的每天的总阅读是22.5亿,然后图集的阅读量是2.5亿,他每天都有这么多。我觉得“微言薄语”在2016年也是成为了时间的朋友。我们微言薄语的建议是2016年4月15号到201与年12月31日,我们发了362篇文章,写了66.2万字,然后达到了2.6亿的阅读,这仅仅是腾讯网的阅读。有28万人在转发,然后158篇(十万篇)。

这是我们后台的一个数据,这是一个展示。其实说到这个,我觉得怎么活着。怎么能活着呢?只有挣到工资,挣到钱才能活着。我们在腾讯企鹅八个月的时间收入近30万,然后在今日头条阅读量稍微有一点低,因为他们的推荐机制不一样,今日头条是一种算法推荐,企鹅的是靠手推,他是人工推荐。然后我们在今日头条的总收入这是已经提的,但是加在一起是七万多块钱,等于8个月以来,这两家平台是挣的40万,还有其他的点赞,打赏收入。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现在自媒体行业这么发达,各个平台都在给内容产出者这么好的优厚条件,就像刚才陈小波老师说的,就是跨界型的叙述人才。然后那听在今日头条开年会的时候,任悦老师说了一句话,摄影人以后不是纯粹拍照片,编辑不是纯粹搞文字,其实摄影人是和编辑去抢饭碗,然后把编辑的也抢了。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的,你不但要摄影还要编辑,还得自己发稿,你还得考虑用户、读者互动。所以一个人基本上是顶四个人,而且是四个不同的职业。

互联网+下影像可以做什么?当然他做的事情会很多。因为互联网已经触及到各个行业。这是我们和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长征胜利80周年的活动,当时在瑞金拍的一篇关于三农的,当时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是320万。后来因为拍完三农,很多农村的人对微信、电商有时候还不太懂。我们当时就义务帮他们建立一个微商,然后在平台里推出了新闻以后,给他做了一个导流,当天他的销售额就破了万。

这个也是参加活动的时候,当时拍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题材。这篇文章当天的阅读量就有1500万。但是还有一个更惊喜的就是,通过那篇文章以后,那个孩子就被孟非请过去做了一个节目。

2016年已经结束了,其实2016年对于自媒体行业来说有很多大咖进去,也成就了很多草根,但是草根时代,草根毕竟不专业,下半场应该是专业的时代。这也是算我的一点建议,就是完美联姻:品质内容+强势平台。2017年天天快报与时尚集团达成了深度合作,携手上线,然后天天快报专门给他们开了一个专栏。

所以我觉得咱们摄影家协会有这么多内容,还说我们不赚钱。我觉得好多平台已经虎视眈眈的看着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资源,包括国家影像馆存的那么多照片。这个是严师傅的一个朋友圈,然后今日头条和东方IC达成了战略合作,你看严师傅说,今日头条加东方IC,加图虫,2017年看我们的。其实人类已经习惯了移动终端对快销内容的阅读。在海量的内容消耗下,自媒体创业者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原创内容的枯竭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2016年是自媒体行业野蛮生长的一年,内容的快速消耗。2017年,终端内容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草根要么抱团取暖,要么被淘汰。专业人员进场,但是也需要团队作战。


自媒体“相机笔记”微信公众号创始人腾飞:一位自给自足、小有成就的自媒体运营者的生存史。

_G9A2510-16.jpg

我叫腾飞,网名叫ET Photos。2010年进入影像行业做一名编辑。先后在《大众摄影》、凤凰网、网易网任职。2010年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其实凤凰组织过一次创业者的讨论,当时在座的有一位图虫的创始人就是沈振宇,当时我们面对的人就是特别有名的薛蛮子。他当时把他沈振宇的图虫项目说的比较刻薄,因为他跟图博、微博有重复,而且他不可能战胜大平台。但是几年以后,他声明,以及沈振宇这个图虫网不管现在融资几次以后怎么样,但是最终他的成长,能感受到年轻人带给这个社会,带给时代的一点希望和活力。

我自己运营的平台叫“相机笔记”,是2013年6月份创立的,到现在运营了4年。我主要的平台是微信和我自己的个人微博。我的微信到现在为止有八万定位用户。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大概的平均每月阅读量是70万次,阅读人次是40万次。刚才薄老师也举了一个新榜,根据新榜上的统计,我全年应该有370多万次的阅读,更新了300多天,然后有1040篇文章和201篇原创。大概发布了140万次。然后我的个人微博差不多每月的阅读量在1200万左右,并且成为新浪微博金微。

我这边年流水有500万。首先是微信号,他的内容选题是做摄影器材,而我做的不是摄影器评测,而是摄影器材的材导购。简单说,就是把大家做好的评测,或者说是现成网上的资料,经过我们汇编传达给用户,告诉用户如何进行选择。同时如果这个用户对他感兴趣,我去联系电商平台,联系一些厂商,提供一个相对好一点价格的特卖。现在差不多每个厂商能够通过我的平台产生大概50万左右的电商导流,算下来就是一年500多万的流水,我从中抽取部分收入。

我的公众号是2013年6月份创立的。当时其实就是我个人博客的一个换平台转型。那个时候一直在做的是专业编辑,算是个人自留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一个是工作,一个是机遇巧合。在2015年8月份时,我带着自己的公众号加入了胜拓传媒。胜拓传媒给我的一笔固定收入每个月1万块钱租赁我的帐号,在三年内不能转卖。如果三年内,他们集团上市,我的帐号是作为集团资产的一部分。

同时,日常过程中,我以我的品牌和我的内容去完成一部分商业合作。这1万块钱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一个人员成本,而我也通过我的电商导流为公司创造了至少每个月差不多2万块钱的收入。同时这个公众号与厂家合作,比如特卖团购,也成为我收入的一部分。这是我自己养活自己的模式。

接下来是运营4年以来,我对自媒体的一些看法。做公众号也是受到罗振宇逻辑思维的影响,他说,我们今天的很多传统媒体,他的一些个人,一些专家,一些比较精明强干的记者,开始撰写自己的自媒体,无论是在微博、微博、一点等等这些平台上都有。然后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会吸收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作为帮忙成为一个新媒体,这个新媒体可能是一个松散的,可能是一个不成公司的。最后最终因为商业化,因为各种原因,这种新媒体会转变成一个专业化的垂直媒体,而专业化的垂直媒体,当他丰满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专业化的新媒体又变成了一个打引号的传统媒体。

我现在很遗憾的是,我这个公众号做了4年依然是自己一个人,无论是撰写、运营,到微店的客服,到发货,甚至偶尔还要去取货拿快递,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工作。所以很希望在2017年能得到一些人的帮助,能让我这个从自媒体往前前进一步。当然我通过这段时间的合作,也找到了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合作方式。

当然新媒体时代其实改变了我们的工作量,像我刚才提到的,我在一年的时间里,编辑量大概是140万字,这个在传统的杂志中,其实这是一个杂志社的工作。我专职做自媒体以来,差不多每天都是6点起,很少有几天早于11点睡。所以每天其实睁眼差不多要有16、7个小时,我的手机几乎是不离身的在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给每一个参与新媒体带上的一个枷锁,也是一个不断督促你前进的力量。

在今天,我觉得在自媒体、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该还要再往前一步,就是把这些用户变成我的客户,争取跟他们发生一次交易。我们做所有的新媒体内容,其实都应该思考一下,到底想给用户提供的是什么。其实最好的新媒体产品,他不是媒体,他是一个工具,他是一个我身边不可缺少的应用。

最后我想说一个我看待影像行业或者相机行业的一点。时代在变化,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垂直类网站,科技网站都在走下坡路,一方面是因为流量被分化了。胜拓平台,今年开始考虑一件事情,他对每个编辑部的考核是全平台流量,你的网站流量从一千万下降到五百万,没关系,你在微信、微博、一点资讯、今日头条、企鹅号上再赚出一千万的流量来,赚出更多的流量来,那你就是完成了任务,并且达成多了更好的效果。至于这个效果有没有被转换成商业的,那不是编辑要考虑的,是销售要考虑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开阔一点,从过去盯着两网一端,变成盯着广义的平台。而且谁知道下一个腾讯,或者下一个微信在哪里呢,所以其实这也是一个大组织的好处,因为他可以把触角深播到每一个领域。而对于我来说,我一个人就这么点精力,我可能就会维护我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

第二,用户在变,从过去用户以产品线为划分的模式,现在越来越多变成以兴趣线划分的模式。我不会说我想买台电脑,我去看笔记本频道,而是我可能打游戏卡了才会去看看电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MP3死掉了,PSP这种设备死掉了,但是户外这个兴趣爱好的团体上涨了,音乐的人群上涨了。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项目基金和摄影的关系,简直是不能再对应了。

所以在所有的频道都下坡的很厉害时,其实相机频道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最小的,同时他还借助了手机现在推广的一个高峰,他还甚至占到了一点点红利。只不过现在困扰我们的是,传统的相机厂商没钱了。因为他们死板固执,他们也不会把眼光往前看。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要把这部分我们运营好的人群,把他们往更上一层的行业里推。比如说汽车行业,比如说快销品,比如手机这种终端设备,我们有最大的资源。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行业很死板很固执,这是这个行业带给我们的一点枷锁,同时也是给我们的机遇,只要比别人聪明一点,努力一点,用功一点可能就比他们跑在前面。而如果你现在以这样一个时代突然站到了另外一个领域里,可能你连站立的机会都没有了。


拍电影网主编郝大鹏:从“乐视直播”到“出山创业”,风口浪尖的视频行业能够给影像产业带来什么启发?

_G9A2519-18.jpg

现在我自己做了一个网站叫拍电影网,主要是做动态影像的,有媒体,有培训,也有相应的商城。我现在挣钱主要是靠培训,针对大厂商,我觉得我也没必要跟他们玩了,而且我核算下来,跟他们玩的利润还不如我开两个班。

在这种合作过程中,他有一两个项目是以我们为主打的。最后他会发现效果反而是很好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社会化传播。所以当你把一点资讯、今日头条这些相关的数据展现过去之后,他说还可以这样传播。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沉重缓慢的相机,或者影像产业里面要有一些相应的变革。

我们回归到主要的。其实我列了很多,这是之前讲座的很大一块。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提纲给大家呈现呢?就是我觉得大家可以关注很多东西,首先一个就是影像技术和媒体,我当时叫做从二氧化硅到硅。因为我们现在从传统媒体和所谓的新媒体,或者从过去的岩洞壁画,到现在所谓的动态摄影也好,或者数码摄影也好,实际就是从二氧化硅到硅的过程,就是我们过去用沙子,用土打造的东西,到现在提炼出一个很纯净的硅镜片,叫CMOS也好,叫CCD也好,让他来呈现。

那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实际是“媒材”,就是我们用到的媒材材料和技法发生了变化。无非就是传统说,就是这两个东西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实际就是影像技术和新媒体,实际就是新媒体的一些相应特点我们一定要掌握到。另外我们要关注到有网站,社交关系媒体的平台,包括MOOC(慕课),这是线上的教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关注他。而且像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可以拍大量线上教育的视频来进行收费,这也是我现在网站盈利的一方面。还有就是类似于快手视频,短视频。我想可能很多人不去看快手,而快手里面基本上属于几个东北的哥们儿吃猪头,或者一次喝三瓶酒。但是他的分享量和传播量第一位。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主流的价值观并没有进入到这些媒体中间去。那我们看在那个地方,比如说我一次喝三瓶牛二,这个是不是真正的主流价值观?有六七亿的人在这里面去看这些东西。那我们为什么不占领这些平台呢?比如说我们的秒拍,我们的快手,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要关注到的。

还有就是直播,因为我离开《大众摄影》杂志社之后去乐视待了一年多,主要负责的就是做业务。在这个里面,直播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不同的感受。还有就是VR,我在这儿首先要说一下,我们现在提到很多的VR不是VR,我们管他叫360全景视频。VR是就是虚拟现实,100%假的东西才是VR,我们现在看到的,比如说全景的图片,能够移动一下不是VR。所以我看好VR,不看好这些东西。

最后就是影像技术和新媒体的趋势,我们简单来介绍一下。影像技术的话题应用在宣传领域里面。

比如传统的高清到4K,包括卖电视的都在说我这是一个4K电视,你那个是高清的电视。因为他在用一个专业的术语包装这件事情。按理说K这个东西只有在电影里面才叫K,如果在电视里面叫UHD超高清,如果叫4K电视,这个从理论上来讲是不成立的。

包括这个,当你不知道这个电影的时候,不知道李安的时候,他用什么轰炸你?4K、3D、120帧,就是说我给你就是特别狠的。不但是4K的画质,而且是3D的观看方式,而且是120帧,用来做电影的宣传。这个实际跟真正的电影技术有一点关系。反正电影的发展没有办法再往前发展了,只能把数据量提高。但是这些对于一般的观众、影迷来讲,那这个推广力度太大了。我看的60帧的,你看的120帧的,那我不敢跟你说话。所以这个就是用专业的数据形式,呈现出很专业的数据形式来进行推广。

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说我们不管做媒体或者做什么,我们最起码应该有相应的关健词呈现。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新媒体经济中的屏经济。刚才大家讲我要做微信公众号,我要做网站,我要做一个APP。其实我在乐视这么一年多实际学到的是一个屏经济,什么是屏经济?就是说你人的一天24小时,可以离开微信公众号,可以离开你的APP,但是你离不开屏。

包括我们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是联动的方式。你买了多大尺寸的电视业很关键,因为比如说你家里房间小,客厅小,你是买不了60寸电视以上的,大部分都是42寸。如果你买了一个大电视,那厉害了,证明你的消费能力在这儿,那后面的大数据就开始运算了,我应该给你推送什么样的东西。我是通过电视的尺寸来测算你的客厅,来测算你的收入能力,来测算你是在北京买的房,还是在深圳买的房,还是在成都买的房,他整个是有一套逻辑在里面的。

这是之前所谓屏经济上讲的,PC、手机、Pad、TV、剧院、VR、VR产品,头戴或者头显设备,包括乐视的汽车,最终就是告诉你,你从早到晚是离不开这块屏的。而且这块屏上产生了很多的内容,我是通过屏的方式来售卖的。但是起码还要回归到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呈现的形式非常多。

总结一下,蜡烛是否会被电灯取代呢。实际是没有的,因为蜡烛有浪漫的属性。

广播什么时候被取代?实际就是说跟乐视为什么做汽车是一样的,广播没有被取代,是因为我们现在开车的时候没办法看其他的屏幕,我们只能听。但是怎么取代呢?那就是无人驾驶。比如说乐视做汽车,他真的是要做一个汽车吗?首先汽车的话题好,有很多的投资进来。而且汽车可以拿地,这个对他上市估值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另外是他可以占领这个屏,真正的无人驾驶现在已经可以了。无人驾驶开始之后,咱们就一块上车聊着天看着电视就到了,不用再听广播了,所以广播还是挺危险的。因为你真正的出行方式,虽然在整体上来讲没有改变,但是在细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媒介的传递方式是不一样的。你平常开车是要跟视觉配合的,现在可以不用跟视觉配合了。

还有就是直播这块,我们把他归类叫做范娱乐直播。刚才大家很多在说罗振宇成名的时间。实际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目标用户可以通过直播来洗出来。在全国开直播看直播的前三位是东三省,就是把二人转搬到手机上。开的少的是上海和深圳,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很大的长线,下面是很小的短线。但是真正的购买能力应该是调过来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是恒定的,谁有那个功夫开直播看直播啊,那就是闲的,没有挣钱的能力,也没有消费的欲望,更花不出去这个钱。所以关注直播的,这一部分数据对我们来说是垃圾的数据,他只对直播平台有用,或者对他进行推送售卖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他没有这个消费能力,我可以完成他对某一个用户画像。

这个是另外的直播,比如说这是商业的直播,包括VR类型的直播。还有一种直播方式是非常非常简单的,过去我们说要有一个庞大的团队才可以做直播,后来又很简单,用手机就可以做直播。比如说这是JVC最新的摄像机,他有一键直播功能,你是一个很标准的媒体,你也不屑于用手机做直播,那采购这样的摄像机就可以了,一键做直播,直接推到云平台上,然后分发。在云平台上马上就可以告诉你,你的PC端网页观看地址是什么,生成的播放器代码是什么,他的RTMP分流地址是什么,而且还能生成一个二维码。二维码干嘛?分享到你的朋友圈里点击,也可以在你的微信公众号里做直播,也可以直接生成一个S5页面直接看直播,这就是这些设备的好处。所以他把直播简化了,直播就可以直接进行售卖变现了。

这个是乐视最早的,就是说你在看电视的时候,直接跳出来一个二维码。比如说这是芈月传同款的保护套,或者说我们在转播国安队踢球时跳出来一个二维码,同款球衣,直接扫码进乐视商城就可以买。现在更好了,现在比如说优酷这些平台,你只要暂停,或者他随时也会给你跳出二维码,你就可以直接扫码就可以进入优酷的购物车。阿里为什么要收购优酷和土豆?实际是有意图的,在这个地方,进了优酷的购物车之后就可以直接转到淘宝或者天猫下单了。这就是直播,或者在流媒体观看时完全做到变现的。

我自己是怎么来做这个东西呢?比如说我现在很多线下课程也是做直播的,比如说这个线下课程可能是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但是我中间会抽出半个小时做直播。在做直播的过程中可以售卖这个课,可能平常是不打折的,在直播中扫码付费的可以打8折。所以就是用直播这个手段来推广这个事情。其实对我来讲其实噱头的东西更大一点,但是我会慢慢的把直播点拉到很多其他地方。因为我会发现,很多人如果来线下进行培训的话他愿意,但是可能他来一躺北京的交通费用和住宿比学费还贵。那我们只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可以保证是点对点的,而且我还可以用我的群,或者是直播的评论功能,来完成老师和学员的沟通。

最后再给大家说一下VR360的事,这个是在2015年做的VR直播。这种其实不叫VR,应该叫全景视频直播。所以这种体验感非常差,我一般会告诉他,你身体好不好,买没买保险,我说你要做好准备,最好带一个塑料袋,因为他可能会吐出来。因为我们在整个观看端里面,在进行加速的时候,他是用手机的方式去进行运算,比如说你戴一个眼睛,他是有延时的,而且他帧速不够。你看一个东西想要吐,那就证明他的延时率不高,30毫秒以上了。而且看什么东西是抖动的,或者说不顺畅,那就证明他的帧速率不行。后来我们发现还有一些HTC,或者是一些其他的VR头戴式显示设备,但是他很麻烦,他要连很多的线。

所以我并不看好360度的全景视频,但是我看好VR。因为VR是完全CG的,他是一个虚拟的。他可以帧速率提高,把延时降下来。这样你的观看体验就会非常好。而且不用那么多的设备为他做加速,他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独立空间。比如说今年的春晚也要做一个360度全景视频。以后我们再看春晚,过去是摇红包,现在是一人戴一个头盔,谁也看不见谁,大家围坐在桌子前面。所以我做了一年多,我自己判断他走不远,除非是真正的VR,那个需要大量的投入。

还有一些相应的移动式直播,比如说在我们开车的过程中实际也可以做直播,这些就是从技术方面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且直播现在越来越火爆。

最后总结就是说,新媒体还是传统的媒体,都要回归媒体的本质。他其实就是只有新媒体的技术,不存在新媒体,我们是用这个核来做的,内容是一样的。无非过去我是印刷,现在放到网上,或者是微信号推一推,过去印刷的时候,做杂志做书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他们的用户体验,书能不能做的更清一些,在印刷质量上能不能提高一点。但是现在我们做微信公众号,做APP,或者做一些产品,我们实际媒体的东西没有变,难道你做了新媒体之后就不说人话了吗?不可能,还是要有正常的交流,我们考虑的用户体验是什么?能不能在一屏上完成更多的信息,能不能按像素的方式去计算我们信息的售卖或者信息的呈现,这个是最关键的。怎么样让人读着方便,转着方便,这个是新媒体需要考虑的。

那究竟内容应该做成什么样呢?我觉得内容的实质不变。很多人就说你的视频应该做3分钟以内的,别人不愿意看。但刚才小波老师的视频做的挺长的,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