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博物馆

新闻摄影催生新闻相机

来源:摄影世界 责编:影子 2016-08-10

新闻摄影催生新闻相机
十九世纪末期,在专业的新闻摄影相机出现之前,首先出现的是新闻照片。据说,最早的新闻照片是德国人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于1842年5月5日,在汉堡一个街区发生大火的现场拍摄的,当时他们二人拍摄了许多照片,现仅存一张(图02)。这次拍摄以及这张照片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次新闻拍摄,以及第一张新闻照片。而1862年,游走于街头巷尾进行街头抓拍活动的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则被认为是最早的纪实照片摄影家。1865年7月7日,一组名为“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以绞刑”的四幅照片发表,成为摄影历史上最早的成组新闻照片(图03)。
新闻的第一要义,毫无疑问是真实和及时,而那时笨重的摄影器材及照片晒印方法,远不能适应新闻的需要。市场迫切需要有大光圈镜头、较高快门速度的轻便相机,以满足新闻摄影使用现场光、不干涉拍摄对象和方便携带等苛刻要求。
在专业新闻相机出现之前,为了能够清晰地抓拍到像飞鸟那样的快速移动的物体,德国人奥托马尔·安许茨(Ottomar Anschutz)从1883年开始,在原有的传统百叶窗式卷帘快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良。安许茨通过调整带有固定张力的快门帘幕缝隙宽度的方法,来设置不同的快门速度。并且把改良后的快门位置从镜头前后移到靠近焦平面的底片前面。经过不断努力,安许茨首次把快门速度提高到1/1000s。1888年,安许茨为这项技术发明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以及当时大光圈镜头方面的技术进步,成为此后新闻相机出现的基本条件。
从1890年开始,德国柏林的高兹(C.P.GOERZ)公司率先在其生产的相机中使用了安许茨(Anschutz)快门。第一款使用安许茨快门的相机机身形状为四方棱台形,因为这台相机的快门速度最高可达1/1000s,所以名曰“瞬间仪器”。随后的1892年,高兹公司又生产了一种以胡桃木为机身材料、形状为正方形的相机。这两款相机都使用高兹超快镜头,最大光圈F4.6,焦距90mm,带有调焦机架和光圈拨杆,装有大号平视线框取景器,使用3.5×4.5英寸底片。
几种早期新闻相机
第一款真正成为新闻摄影记者首选的相机,是高兹公司于1896年推出的第三种折叠式相机(图04-06),它采用木制蒙皮机身,四角支撑折叠方式,镜头面板与后部的机身间为牛皮皮腔,折合后成为一个扁平四方体,体积只有130×110×45毫米大小,比此前的两款相机更加轻巧,便于携带。它沿用了高兹超快镜头、安许茨帘幕快门和3.5×4.5英寸底片,这种在当时集聚诸多优点于一身的相机一经问世,就受到欧美新闻摄影记者们的欢迎,成为新闻界的首选相机,并风行20余年,直到1926年,此款相机才停止了生产。这时的高兹公司与厄耐曼公司、康太莎耐特尔公司及伊卡公司合并进入了著名的蔡司伊康公司。
另一款更为高级的早期新闻相机是由德国德累斯顿市的厄耐曼(Ernemann)公司生产的。厄耐曼公司于1900年首先生产了厄尔诺(Ernon)相机(如图07-11)。该相机的机身采用铝合金制造,机身四角各有一根可伸缩的支撑杆支起镜头面板,机身与镜头面板之间用皮腔连接。装配有厄尔诺快速镜头,最大光圈F3.5,焦距150mm。使用最高速度1/1000s的帘幕快门,片幅为3×4英寸。在这款相机的基础上,厄耐曼公司于1924年又推出著名的厄曼诺克斯(Ermanox)新闻相机(图12)。这款相机的机身材料及结构与前一款厄耐曼相机相同,也是采用铝合金制折叠皮腔结构,帘幕焦平面快门速度为T、B 、20-1/1000s,底片增大为3.5×4.5英寸干板或胶片。它最大的变化是采用了大口径的厄尔诺斯塔(Ernostar)高级镜头,这种最大光圈达F1.8、焦距100mm的高像质镜头可以让记者轻易地借助现场光线完成舞台或集会的拍摄,因此成为当时最高级的新闻相机。当时流传着一个趣闻印证了这款相机的重要性:法国新闻摄影家埃里奇·萨洛蒙(Erich Salomn)一直喜欢用厄曼诺克斯相机在室内抓拍,在当时的《柏林画报》上发表了大量政治活动的照片,以至于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开玩笑说:“组织一个会议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几位客人、一张圆桌和萨洛蒙先生”。
大名鼎鼎的格拉菲(Graphic)系列新闻相机是由美国的福尔默施温(Folmer Schwing)公司生产的。“格拉菲”(Graphic)一词系因其公司于1912年生产的快速图像新闻相机中“图像”(Graphic)一词译音而得名。这一系列相机自1912年开始生产至1973年,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虽经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格局始终没有改变。
格拉菲新闻相机
1887年美国人福尔默(William Fredrick Folmer)和施温(William E Schwing)二人在纽约成立了福尔默施温公司,公司的前10年一直生产标准牌(Sterling)自行车及其相关产品。随着十九世纪末期摄影热的出现,从1897年开始,福尔默施温公司转而生产相机。1901年公司取得了反光取景技术专利,并于同年推出世界首款装有帘幕快门的单反相机格莱弗莱克斯(Graflex)(图13),这种相机上部的皮质取景护罩使其得名“大烟筒”。1905年柯达公司收购了福尔默施温公司,随后迁址到纽约州的罗切斯特(Rochester)。1907年又将其公司名称改为柯达福尔默施温分公司。1907年,更名后的柯达福尔默施温分公司推出了格莱弗莱克斯新闻反光相机(Press Graflex),这可以说是该公司最初的新闻相机。该机为木制、蒙皮机身,有可以前后伸缩的无底座式的前组,以及可以安装散页片夹或胶卷匣的弹簧后背,仍使用俗称“大烟筒”式的反光取景器,装配博士伦天塞镜头,焦平面帘幕快门,可以拍摄5×7英寸画幅照片。这款相机虽然还远不如日后的格拉菲系列新闻相机优秀,但也为其做出了一些技术上的铺垫。
1912年,柯达福尔默施温分公司专门为新闻摄影记者推出经典的快速图像(Speed Graphic)(图14-15),也译为“快速格拉菲”新闻相机,开创了格拉菲系列时代。在这期间,格拉菲相机陆续进行了许多小的改良,比如,从1914年开始,以金属机身取代了以前的木质机身,并可以拍摄4×5英寸散页片,既方便了新闻记者挑选照片,也很适合当时的报纸排版。尽管改良多多,但格拉菲系列新闻相机的基本样式、格局没有大的改变。首先推出的快速格拉菲新闻相机之所以叫“快速”(Speed),是因为它使用了1907年福尔默施温公司取得专利的纵走式焦平面帘幕快门,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帘幕快门,速度可达1/1000s,的确可谓“快速”。
从1929年开始,福尔默施温公司又从柯达公司独立了出来,并继续生产格拉菲系列新闻相机。1940年福尔默施温公司为纪念公司制造相机50周年,推出纪念日快速格拉菲(Anniversary Speed Graphic)新闻相机,它与上一款新闻相机相比,配置了柯达公司的艾克塔(Ektar)高级镜头,增加了可以联动的旁轴取景器,闪光灯触发快门,皮腔前底板也开始可以下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安全起见,当时随军新闻摄影记者使用的这款相机,多被涂成不容易反射光线的“黑脸机”。著名的照片《国旗插上硫磺岛》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图16)就是美国随军新闻摄影记者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用“黑脸儿”的纪念日快速格拉菲相机于1945年2月23日,在太平洋上的硫磺岛折钵山(Mount Suribachi)升旗现场拍摄的。
1947年,福尔默施温公司又推出皇冠快速格拉菲(Pacemaker Crown Speed Graphic)新闻相机(图17-20)。这款相机是格拉菲系列新闻相机中最为经典的一款。它仍使用柯达艾克塔(Ektar)127mm F4.7镜头,镜头号码前的“EI”表示生产于1948年。这款天塞结构的柯达专业级镜头,使用了柯达公司1930年代取得专利的高折射率的镧系玻璃,并采用了柯达独有的“Lumenized”镀膜技术(镜头前圈上的字母“L”即为此类镀膜的标志),据说这款镜头的光轴及横向色差校正是当时最好的。皇冠快速格拉菲新闻相机共有2 ¼×3 ¼英寸、3 ¼×4 ¼英寸和4×5英寸三种片幅机型,图中这款为3 ¼×4 ¼英寸型。它仍然沿用此前同系列相机的标准配置,即:一个对接式黄斑对焦测距仪、两个快门(镜间快门和帘幕快门)、三个取景器(光学取景器、金属线框取景器及磨砂玻璃屏取景器)。
有意思的是,从“皇冠”机型开始,部分机型同时装有镜间快门和帘幕快门。本文介绍的这款机型即装有1/400s的镜间快门和1/1000s的帘幕快门。当需要使用镜间快门时,首先应将机身右侧滑键推至下档“FRONT”(前)位置,再将滑键上方的旋钮,逆时针旋转,至旁边的帘幕快门速度窗口显示“0”时,这时的帘幕快门处于完全开启状态,即可使用镜间快门拍摄了。而当需要较快速度而使用帘幕快门时,则首先应将镜间快门以“T门”状态打开,再将机身右侧滑键推至中档“BACK”(后)位置,即可用滑键上方旋钮逆时针旋转设定所需速度,进行拍摄了。
机身右侧底部的拨杆为速度设定切换杆,可对帘幕快门旋钮设定的速度进行快速切换。镜头面板上貌似气动快门的金属圆柱体,其实是镜间快门的电磁阀开关,它由一根藏于皮腔下方的金属线与机身右侧的快门键相联,进行机械控制,也可用干电池快门线控制释放镜间快门。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其机身上醒目的测距仪,在早期型产品上为侧装式,晚期型产品上为顶装式。
格拉菲新闻相机对新闻摄影的贡献,从其与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关联可见一斑。1942年首度颁发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除1946年因故未颁发外,从1942年至1954年期间,所有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作品,都是不同的作者使用快速格拉菲系列新闻相机所拍摄的。
1920~1950年代,木制、蒙皮的格莱弗莱克斯新闻
反光相机在我国新闻界曾被广泛使用。1927年,上海《图画时报》摄影记者郎静山就使用格莱弗莱克斯新闻反光相机(Press Graflex),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他一直在用这款相机。1945年10月6日,在天津法租界会议局大楼门前,举行了天津受降仪式,天津当地报馆的摄影记者就拿着格莱弗莱克斯新闻反光相机,拍摄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场景。1955年,在北京王府井的新华社人像摄影室,郑景康就拿着格莱弗莱克斯新闻反光相机,创作出摄影经典《国画大师齐白石》。(图21)
总而言之,早期的新闻摄影活动需求,以及摄影器材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新闻相机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并日趋成熟。这些经典相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新闻摄影作品,让我们得以直观地去回味那一幕幕被定格住的历史瞬间。